陕北榆林:从“沙漠之城”到“生态粮仓”

发布时间:2024-01-03 来源:公告公示

  记者近来从榆林市农业乡村局了解到,经全国玉米单产提高工程专家组测算,坐落毛乌素沙地边际的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大街阳光村的玉米增密度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高产示范田,玉米亩产到达1350.36公斤。

  高点打破的一起,榆林粮食总产量在逐年攀升。2022年榆林粮食播种面积1093万亩,总产量50.5亿斤,同比添加12.9%,增量、增速均为陕西省榜首。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185万亩,估计总产量54亿斤,有望再创前史新高。

  榆林市农业乡村局副局长苗霞说:“曾被称作‘沙漠之城’的榆林,正在成为陕西甚至西北区域重要的‘生态粮仓’!”

  陕西传统粮食主产区会集在地形平整的关中区域,而榆林坐落陕西最北端,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从前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峻。“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榆林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和杂粮为主,曾是陕西最赤贫的区域之一。

  榆林农业开展,榜首步要“管”住黄沙。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榆林人接力前进沙漠、压沙造林,将这座沙漠之城改造成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从0.9%提高到36%,沙化土地管理率已达93%。

  走进米脂县高西沟村,沟梁山峁间梯田纵横、果树树立,是当之无愧的“陕北小江南”。榆林市农业乡村局副局长苗霞表明,泥沙不进河流,荒沟变成良田,生态管理直接惠及广阔农人。

  从黄到绿的改变,为榆林打好农业翻身仗奠定坚实基础。但面临十年九旱的自然环境,榆林人意识到,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要害在科技立异。

  冬日的暖阳下,在榆阳区大纪汗村4200亩高效旱作节水农业示范田,能够正常的看到先进的滴灌设备,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榜首农场负责人王国生说:“本年玉米均匀亩产1100公斤,马铃薯均匀亩产5500公斤,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地头的设备房,王国生向记者展现了“大丰收”的“法宝”:“这套先进的滴灌技能设备,能够在必定程度上完结灌溉自动化、水肥精准化、操作长途化。经过节水、节肥,每亩玉米本钱下降100多元、增产150公斤、增收400元!” 王国生表明,这一技能近几年正向周边乡村推行。

  节水农业是榆林市“藏粮于技”的重要行动。为补齐“水资源缺少”这一短板,榆林市探究出集雨窖、保水剂等“花式”节水形式,让每一滴水都发挥价值。在良法的加持下,榆林的高标准农田现在已达216万亩,生果上山、粮食下沟、蔬菜进大棚,科学使用每一寸土地。

  此外,榆林经过自主研制的粮食种子已超越40个,其中有三个经过国家级审定,为添加粮食产量供给支撑。

  良田、良法、良种,让榆林人的粮袋子越来越精密。马铃薯的产业链向薯条延伸;定边荞麦、府谷黄米等杂粮品牌知名度逐步提高……

  “俺家里两亩多犁地流通给了农场,除了流通费,一个月还有5000多元薪酬。”大纪汗村乡民高志伟绚烂的笑脸里写满高兴。

  “未来斟满美好酒,黄土高坡变绿地。”陕北籍歌手王二妮演唱的新民歌《榆林美》,已全然不见旧时“走西口”的苍凉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