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汀久久为功将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变身成为高水平发展先行区

发布时间:2024-02-10 来源:安装场景

  日前,福建省水利厅组织部分国家级媒体记者走进八闽共话水利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采访活动。记者一行驱车从漳州市龙海岀发,车程近2小时进入长汀县境内,青翠的山脉、清澈的溪流、绿色的田野、美丽的村庄……映入记者的眼帘。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全国闻名的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长汀县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全县水土保持率提高到2022年的93.43%;森林覆盖率达到79.55%,县域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实现了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跨越。2021年7月,长汀县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高水平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县。长汀县提出,到2025年底前,打造成为全国水土保持高水平发展先行区、美丽中国的县域样板;到2035年底前,打造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河田镇伯湖村,曾是长汀县强度水土流失区,地表植被稀少,土壤沙化贫瘠。水利部门将该村列入水土保持项目区,开展了系列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通过强化生态恢复与治理,营造水土保持林2100亩,实施低效林改造2500亩,持续开展封山育林,生态恢复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到去年,该村平均植被覆盖率提高到86 %以上,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893吨/平方公里一年。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景观建设,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水系治理,建设河道生态景观带2.5公里,建成水土保持主题公园1座,开展了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旁绿化”和 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抛荒地等“四地治理”,已形成“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守得住乡愁”的水土保持生态示范村。发展水土保持生态产业,通过政策激励,建立“党建+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做大做强生态循环农业;目前,以福建新农人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建有生态农庄、生态葡萄园、生态观光园、科普教育基地等项目。

  罗地河小流域涉及河田镇的南塘、窑下、朱溪、罗地、伯湖、露湖等6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32.57平方公里,是长汀县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据1985年遥感普查,长汀县全县水土流失率为31.5%,罗地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率则达到了48.7%,森林覆盖率仅在10%左右,河岸侵蚀和河道淤积严重,危及河流两边的民房及大量农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罗地河小流域大规模治理,根据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特点,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面出发,兼顾治理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流失斑为对象,与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因害设防布设水土保持保护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布局分为植被恢复、小型水利水保和辅助配套等工程,以消灭水土流失斑为主,综合布设补植、果园生态治理、林下土壤改良、抚育治理、封禁管护、安全生态水系等措施。按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层层布设,山上山下统筹兼顾,初步形成完整的山水田林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护体系。经过近40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流域内的生态治理得到一定效果改善,水土流失率下降至10%左右,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0%左右。

  如今,流域内形成了中国长汀水土保持科教园、项公亭千亩板栗园、罗地草山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伯湖村生态水系、长汀罗地生态修复示范园及窑下水土保持生态农庄等一系列水土流失治理示范点,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福建省水利厅相关负责的人介绍,长汀县在长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适合长汀实际、具有长汀特色的成功经验,被誉为“长汀经验”在全国范围推广,并跃上了世界舞台。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是尊重生态保护与修复客观规律的科学治理之路。对侵蚀很严重的部分水土流失区辅以人工治理,通过撒种、补植、挖水平沟、治理崩岗等工程和生物措施,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加快了植被恢复。在治理技术路线上,大力实施“等高草灌带种植”“老头松施肥改造”“陡坡地播草”“草木沼果循环种养”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新技术、新举措。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坚持绿色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实践表明,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节约世界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坚持改革创新,健全和完善机制。遵循系统治理、精准施策的理念创新,多策并举、科学治理的手段创新,多元参与、共治共享的主体创新,把治理水土流失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与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不断释放政策红利,推动水土流失治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坚持群众主体,调动各方积极性。长汀坚持以政策为导向,通过不停地改进革新政策、完善政策和落实政策,引导人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治理”为“我要治理”,走出了一条水土流失治理的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唱主角,实现“浊水荒山—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转变。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久久为功,“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使长汀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

  去年,长汀县水土流失率降达6.57%,森林覆盖率达到79.55%,森林蓄积量提到1779万立方米,植物群落向多样性演替。维管束植物从上世纪80年代的110种增加到现在的340种,鸟类从100种恢复到306种,生物多样性得到快速恢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在长汀这块红色土地上展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生态红利不断释放。在林下经济方面,结合林分改造,出台《长汀县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种植茯苓2.5万亩,新增林下经济经营面积3万亩、高产油茶林1.3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养生城市通过专家评审,着力激活森林资源,森林旅游收入3520万元、比增9.8%。在生态旅游方面,突出天然性、保护性、高层次性、参与性,为打造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夯实生态基础,全年接待游客58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23亿元。在生态农业方面,通过生态建设,夯实农业土壤、农业用水生态根基,促进特色现代农业七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实现产值91亿元、比增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