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发布时间:2024-02-13 来源:米乐体育app官方下载ios版

  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近十年来,我校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丰硕,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3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新闻中心一室特别盘点,带您了解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征途中的农大贡献。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农业养殖领域。项目独创赖氨酸硫酸盐低成本生产的基本工艺;国际首创苏氨酸、色氨酸无离子交换的结晶提取新技术;发明了精氨酸内源合成激活剂NCG生产新工艺;创建了猪不同生理阶段低蛋白质饲料技术体系。项目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提出并实现的氨基酸外源供给协同内源合成丰富了氨基酸营养理论,推动了学科发展;研制的产品出口到35个国家,创建的低蛋白质饲料体系累计节约大豆1200万吨。近3年新增销售额229.01亿元,利润28.58亿元。

  主要完成人:杨富裕 玉柱 张建国 徐春城 许庆方 刘忠宽 丁武蓉 徐智明 李存福 谢建将

  项目简介:项目针对青贮营养损失大、青贮成功率低、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不健全等三大产业问题,围绕青贮发酵机理研究薄弱、青贮菌剂受制于人两大技术瓶颈开展技术攻关,以饲草青贮发酵机理研究为突破点,攻克了青贮发酵过程中优良菌株少、初期发酵慢、不良发酵多、有氧变质快等关键技术难题,自主创制出系列青贮菌剂,建立了青贮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极大提升了我国青贮饲料生产水平,有力支撑了我国节粮型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

  主要完成人:李道亮 杨信廷 陈英义 邢克智 吴华瑞 阮怀军 傅泽田 翟介明 蒋永年 黄训松

  项目简介:属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针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困境,提出水产集约化养殖精准测控技术体系:感知新技术和传感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无线跨网适配技术和无线采集控制器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智能决策模型和云平台引领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精准测控技术体系带动了行业技术进步。经鉴定,本项目创新性成果整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关技术成果在江苏、山东、天津等23省市自治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李洪文 张东兴 何进 杨丽 王庆杰 孙士明 张旭东 刁培松 张晋国 吴运涛

  项目简介:属农业机械化领域。针对生产实际中使用的玉米少免耕播种机存在秸秆清理难、精量排种单粒率低、播种质量难控制等核心技术难题,本项目历时12年,创新了秸秆高效清理、高速条件下单粒精量排种、播深均匀控制的玉米少免耕播种关键技术,创建了技术模式,创制了系列装备。项目成果推广应用到15个省(市区)以及11个国家。技术装备被9家企业转化应用,技术优势显著,市场竞争力强,推动了我国玉米少免耕播种机的升级换代。

  主要完成人:高俊平 马男 穆鼎 张颢 包满珠 罗卫红 张延龙 张力 周厚高 刘与明

  项目简介:花卉产业是国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针对切花生产布局不合理,温控能耗高;花期调控不精准,供需错位,生产效益低;采后技术缺乏,运销损耗大等瓶颈问题,选定占产值70%以上的月季、菊花和百合,持续24年攻关。项目组:1)创建了三种切花种植布局的数字化模型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支撑了全国切花生产布局规划的制定,实现了温控等生产能耗降低68.9%以上;开发了以“病原物防控”和“种源匀质化”为核心的规模化良种繁育技术,优质种源均一率达95%以上。2)创建了以花期调控为核心的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首次发现了菊花幼年期决定因子CmNF-YB8和长日照开花抑制子CmBBX24。解析了光、温影响菊花、月季和百合成花的分子机制,创建了以光温调控为核心的花期精准控制技术体系,实现了周年应时供给和优质生产,优质花率提高了23.0%以上。3)创建了以乙烯和失水联控为核心的采后保鲜技术体系。首次明确了月季的乙烯代谢是一种介于跃变和非跃变的特殊模式,阐明了乙烯和失水胁迫的互作原理;解析了月季、菊花和百合采后品质劣变机制,创建了以乙烯和失水联控为核心,包括真空预冷、保鲜剂处理、气调包装贮运等在内的环保高效的采后保鲜技术体系,使三种切花采后损耗平均降低20个百分点,支撑了我国切花集中生产、分散消费产业模式的建立。

  授权发明专利18项;制定国家、地方等标准30项;主编著作13部,发表论文257篇,其中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等SCI刊源论文65篇。项目技术覆盖全国同类花卉面积的54.9%,产值占70.1%。辐射837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花农17.2万户,近三年新增效益89.6亿元以上。部分成果先后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各1项。

  主要完成人:江正强 杨绍青 闫巧娟 刘燕静 李斌 李延啸 郭庆文 张伟 王兴吉 夏蕊蕊

  项目简介:本项目围绕半纤维素的生物转化,在半纤维素水解酶的发掘、高效制备、半纤维素转化及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发掘了11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半纤维素酶,阐明了其酶学特性和催化作用机制;突破了半纤维素酶高密度发酵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工业化生产半纤维素酶产量低的难题;开发了半纤维素酶在益生元、食品和饲料领域的应用技术,实现了高品质益生元的工业化生产。项目成果及相关这类的产品应用于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蒙牛乳业有限公司等50多家企业,项目半纤维素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低聚木糖市场占有率达85%以上。主要企业累计新增销售额76.6亿元,新增利润11.6亿元。本项目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推动了我国酶制剂和饮食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项目正在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开发更多的益生元品种,如部分水解魔芋胶、乙酰低聚木糖、瓜尔胶寡糖等;并对益生元的营养健康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促进益生元及其制品的快速推广和普及。

  项目简介:该项目针对生鲜肉品质检测前处理繁琐、耗时长、破坏样品、无法精准分级、在线和现场实时检测困难等技术难题,揭示了光在生鲜肉内部的散射规律特征,发明了生鲜肉剩余货架期的无损预测方法,实现了可食用新鲜肉的无损快速判定;发明了生鲜肉品质的特征图谱动态辨识解析建模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了定量预测模型及模型库,实现了多品质参数的同时高通量、实时快速、定量检测及精准分级;创制了生鲜肉品质的无损高通量移动式、在线式、便携式等系列光学检测装备,实现了生鲜肉食用品质的在线和现场实时检测。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2项,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发表论文151篇(其中SCI/EI 111篇),制订行业标准4项,自主创新无损害地进行检测装备8个系列,获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十大科学技术创新推广成果”。项目研究成果在我国畜禽屠宰加工质量安全与品质快速识别评估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为生鲜肉品质精准全程监管提供了先进实用的检验测试手段,提升了监管效率及检测技术水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王福军 许建中 陆力 肖若富 姚志峰 李端明 徐洪泉 严海军 刘竹青 唐学林

  项目简介: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担负农田灌溉提水和农田排涝的根本任务。针对我国大型灌溉排水泵站装置效率低、运行稳定性差、灌溉/排水保证率不足的明显问题,本成果创建了离心泵交替加载技术,研制出超低压力脉动高效双吸离心泵,攻克了泵站压力脉动大的技术难题;提出了泵站瞬态涡街计算模型,创建了以变高度导流墩和X型消涡板为结构特征的组合式泵站控涡技术,突破了泵站进水流态均匀度低和运行稳定性差的技术瓶颈;创建了泵站自适应多段式控制模式,研制出大口径自适应多段式水力控制阀,解决了泵站直接水锤和倒流喘振问题;创建了浑水条件下泵站流态匹配技术,制订了泵站高效稳定运行技术规范,解决了泵站偏离设计工况运行问题。成果已在黄河流域高扬程灌溉泵站和长江流域低扬程排水排水泵站等多处大型灌溉排水泵站得到应用,覆盖灌溉排水面积1.67亿亩。应用后,泵站能源单耗平均由5.6kW×h/kt×m下降到4.4kW×h/kt×m,压力脉动平均由19.7%下降到9.1%。本成果创建了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技术体系,提高了大型灌溉排水泵站装置效率、运行稳定性和灌溉/排水保证率,推动了我国灌溉排水泵站理论与技术创新。

  项目简介: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籽粒油份、维生素E和生素A原是对人类健康和动物生长发育有益的重要品质性状。该成果以油份、维生素E和维生素A原为目标性状,从数量性状位点定位和基因克隆入手,挖掘优良等位基因,开发功能分子标记,应用于玉米育种。本项目的主要创新点是(1)阐明了玉米油份提高的遗传学基础,挖掘了油份优良等位基因,开启了玉米油份分子育种的先例。(2)挖掘了维生素E优良等位基因及功能标记,建立了分子育种体系,开辟了玉米品质育种的新方向。(3)发现了高维生素A原优良等位基因分布的遗传规律,提高了国际生物强化项目的育种效率,开创了我国玉米分子育种技术对外输出的先例。该成果发明的分子育种技术提升了我国种业科学技术水平,实现了我国玉米分子育种的重大突破。

  该项目获基因发明专利2 项,植物新品种权1 项;培育优质玉米新品种8 个,其中国审品种4 个。发表论文37 篇,其中SCI 收录31 篇,包括《自然遗传学》论文2 篇。论文总引次数803,他引602 次。培育的优质甜玉米新品种2012至2015 在全国累计推广354.1 万亩,占全国甜玉米培养种植面积的21.5%,农民累计新增产值28.3 亿元,企业累计新增利润4244.4 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项目获2014 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张勤,张沅,孙东晓,张胜利,丁向东,刘林,李锡智,刘剑锋,刘海良,姜力

  项目简介:通过育种实现群体遗传改良是提高奶业生产水平和效率的关键。我国奶业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最终的原因是我国奶牛群体的遗传水平低,依靠传统的育种技术难以改变这样的情况。以基因组选择为核心的分子育种技术提供了机遇,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该技术可大幅度提高群体遗传改良速率和生产效益。项目组系统开展了奶牛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探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了完善的技术体系,并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项目获2015年北京市科技奖一等奖,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学术论文89篇,其中SCI收录67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制定国家标准1项。

  项目简介:本项目围绕食品安全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兽药、霉菌毒素和非法添加物三大类危害物,提出了半抗原合理设计理论和技术;创新了小分子化合物抗体定点改造理论和技术,创制了单链抗体、受体蛋白等多种新型生物识别材料,为高通量多残留快速检测提供了关键技术和材料;发明了系列核心试剂配方和工艺技术,提高了快速检验测试产品的灵敏度、稳定性。检测产品已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地方各级检验测试的机构以及食品生产加工公司中大范围的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9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1篇,获国家重点新产品2个和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8个。项目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快速检测行业的科学技术进步,提升了我国残留检测试剂产业的技术水平。

  主要完成人:孙其信、刘志勇、梁荣奇、尤明山、刘广田、杨作民、李保云、解超杰、倪中福、杜金昆

  项目简介:系统开展了小麦多样化抗病优质基因资源鉴定、核心抗病优质基因资源创建和种质创新、抗病优质新基因发掘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建立、抗病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等工作,取得了如下成果:(1)构建了265份小麦“核心抗病优质基因资源”。(2)创建了小麦多样化抗病优质基因资源创新和加速利用的“滚动式加代回交转育”方法。(3)发掘出20个抗病优质新基因/等位基因并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系,为我国抗病优质小麦分子育种奠定了技术和材料基础。(4)育成18个高产抗病优质特用小麦新品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项目简介:该成果以生物靶标对药剂敏感度变异以及抗药性特点为导向,对主要有害生物化学防治的高效减量使用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研究明确了小菜蛾等害虫对15种药剂抗性遗传方式,评价了25种药剂的抗性风险。为抗药性治理以及构建生物靶标导向的农药高效减量使用技术体系提供了遗传学信息。(2)通过系统地研究主要农作物的重要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性,阐明了其对重要农药抗性的分子机制,筛选出了细胞色素P450、羧酸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等8类克抗性药剂的分子靶标。解决了抗药性治理分子靶标不清楚的问题和抗药性产生导致的用药量大幅度增加问题。(3)通过克抗性分子靶标的研究,建立了利用“酶共抑制系数”筛选并评价“生物靶标导向”的克抗性药剂的方法,创建了克抗性药剂高通量筛选技术平台,筛选出了35种克抗性药剂的最适配比,解决了传统的生物测定利用“共毒系数”效率低、准确性差的问题。(4)结合制定的抗药性风险评估、监测技术等行业标准,以生物靶标敏感度变异为导向,集成了“对症下药”、剂量调控、克抗性治理等关键技术,创新性的构建了生物靶标导向的农药减量使用技术体系,并大面积示范推广,田间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例如在华北地区针对麦田除草和麦蚜防治农药投入量减少30%-60%。本成果在湖南、河北、山东、河南9省(市、自治区)等省市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

  主要完成人:谯仕彦,秦贵信,李德发,贺平丽,马曦,孙泽威,王勇飞,曹云鹤,方华,陆文清,赵元,宋青龙,游金明,车东升,朴香淑

  项目简介:本项目首次系统揭示了饲料中主要大豆主要抗营养因子(ANFs)对畜禽的危害作用,解决了其作用机理长期不明的难题;创建了大豆ANFs 检测技术体系,开发了大豆ANFs钝化降解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解决了低抗营养性优质大豆产品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关键技术难题;确定了大豆ANFs对不同种属和生理阶段畜禽的抗营养阈值,建立了大豆蛋白源饲用价值数据库,构建了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发表论文201篇,专著1部,发明专利18件,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

  主要完成人:杨宁 宁中华 张庆才 吴常信 曲鲁江 刘华桥 陈福勇 徐桂云 许殿明 郑丽敏

  项目简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鸡蛋生产国和消费国,蛋鸡饲养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由于我国饲料资源短缺,培育具有突出饲料转化效率的蛋鸡新品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本项目以“节粮”和“优质”为主要育种目标,采用创新的育种技术,培育出“农大3号”小型蛋鸡配套系,并广泛推广。以该品种为基础,建立标准化饲养技术体系和优质鸡蛋加工技术,推动了蛋鸡全产业链技术体系的发展。本项目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1个,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新兽药注册证书1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件,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82篇,其中SCI收录36篇。“农大3号”蛋鸡从2011年起已连续4年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商品代辐射到全国28个省市,累计推广饲养量达6.3亿只,节省了500多万吨饲料。近3年推广新品种和配套饲养技术新增产值27.89亿元,新增利润7.25亿元,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李胜利 冯仰廉 王中华 曹志军 张晓明 张永根 张振新 刘连超 高丽娜

  项目简介:项目自1994 年开始,针对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饲料与营养方面的重大技术问题,围绕奶牛主要营养素代谢基础理论、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和精准饲养技术体系,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及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提高奶牛单产、乳蛋白率和饲料转化率,降低甲烷、氮和磷环境排放量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推动了我国奶牛营养科学的进步。

  1.揭示了关键营养素对奶牛营养代谢机理及调控作用,构建了提高乳蛋白率和饲料转化率的关键技术。

  2.创建了中国奶牛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建立了中国奶牛饲料营养价值数据库。

  项目获得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6项,制定行业或区域标准5项;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387篇(SCI收录33篇);培养博士24名、硕士135名。近三年核心技术作为农业部主推技术大范围的应用,累计培训1.7万人次,示范奶牛507万头次,技术支撑了三元绿荷、天津嘉立荷等世界一流奶牛养殖企业,培育了两个有机奶知名品牌;新增产值45.4亿元,新增利润7.0亿元。部分成果获得中华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推广类)一等奖、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任发政 郭本恒 陈历俊 王昌禄 韩北忠 甘伯中 云战友 郭慧媛 冷小京 毛学英

  项目简介:近年来我国奶业高速发展,但 80%的产品是液态乳,产品高度同质化,造成市场恶性竞争,行业效益低下,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开发适合我国的干酪,并将副产物乳清加工为高附加值的功能基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成果属于食品科学领域,创新构建了干酪品质控制基础理论体系,攻克了干酪成熟、可控熔化等技术难题11项,自主研发了新工艺与新装备8套,实现了凝乳酶与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开发了新型乳清蛋白食品基料。发表论文129篇(SCI/EI 收录3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9项。项目在6个省区的7家单位进行了应用,开发了19种新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80%,总产值14.31亿元。项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缓解了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境, 推进了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效促进了我国乳制品工业的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主要完成人:康绍忠 杜太生 粟晓玲 杨东 冯绍元 蔡焕杰 石培泽 彭治云 霍再林 刘树波

  项目简介:项目属农业水利领域,从定位科学试验入手,提出了定量评价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地表径流与耗水影响的新方法,建立了融合ANN与数值方法的干旱区地表径流-地下水耦合模型;创建了多尺度多层分布式农田耗水观测系统,揭示了13种主要农作物和4种防风固沙植物的耗水规律,确定了变化环境下典型农作物的需水指标与控制阈值,作物水效率提高20.5%~30.8%。创建了考虑生态的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科学配置理论与调控方法,解决了流域生态配水效益无法量化的技术难题,构建了含有全模糊系数、模糊约束及模糊目标的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方法,开发了基于模糊多目标规划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使水资源综合效益提高58.05%。系统提出了考虑水分-产量-品质耦合关系的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与决策方法,开发了果树、温室蔬菜、膜下滴灌棉花等作物的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综合技术体系,形成了9套主要作物节水调质高效生产技术标准,建立了干旱内陆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类型的区域高效节水集成模式,综合灌溉水生产率提高0.21kg/m3。研制了实现流域尺度作物-农田-渠系-水源多过程综合节水调控的12种系列新产品以及流域水资源管理网络系统,实现了流域尺度全部14240眼机井同时采用IC卡智能控制供水。创建了干旱内陆河流域考虑生态的水资源科学配置理论与调控技术体系。成果被美、英等国著名科学家作为检验他们方法的依据,并被收入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和国际著名专家的著作介绍和推广。成果在典型生态脆弱区集成应用后,农业用水减少6.7%,综合灌溉水生产率提高17.4%,有效遏制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实现了流域整体节水、粮食增产、农民增益和生态环境改善;在甘、新、陕等地推广应用2338.54万亩,节水17.40亿m3。

  主要完成人:李洪文 李问盈 蒋和平 路战远 王相友 何进 程国彦 何明 张德健 王玉芬

  项目简介:本漫画图书是为了适应农业部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而编写的。在12年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20多次编写文字与影像培训材料基础上,根据农民接受新技术的特点,用4年时间,经过4次大调整,10多次修改而成。采用的创作方式是“漫画+聊天+问答”。

  面向农民,采用“话剧剧本+漫画”的创作手法,“图文并茂+大众化语言”的表达方式,半小时阅读量,求“精”不求“全”。两个“卡通”农民以农田为“舞台”,聊着农民最关心的产量、技术原理、实施手段等问题;“问答式”的“聊天”方式,符合农民“拉家常”习惯,使得农民感觉自己就是“书中人物”;除了少量关键概念,尽量不使用生涩难懂的科学名词,代之以大众化语言;精选农民最关注的50个问题,环环相扣,成为贯穿全书的主线;整本书仅需半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以最少的文字达到“科普”目的。

  根据部分省市区和企业建议与要求,本画册被改编为北方一年一熟区版、北方一年两熟区版、农牧交错区蒙汉文对照版、机具使用与维护版。另外,在亚洲、非洲多个国家多种语言发行;10多个国际组织将画册上传至官网或正在翻译印刷成本国语言。

  项目简介:该项目为农业领域大田栽培技术成果。针对我国玉米大豆倒伏减产问题和调节剂研发应用难题,研究揭示了胺鲜酯与甲哌鎓、乙烯利的互补效应和作用机制,发明了玉米调节剂(有效成分胺鲜酯、乙烯利)、大豆调节剂(有效成分胺鲜酯、甲哌鎓)配方和制备工艺,研制的新产品获农药登记,防倒、增产效果稳定,安全性高。项目获发明专利授权3 项,2 个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项目实现了胺鲜酯在大田作物上应用的技术突破,促进作物增产增收增效。

  主要完成人:韩振海 杨廷桢 张冰冰 韩明玉 王忆 田建保 宋洪伟 张新忠 高敬东 李粤渤

  项目简介:我国苹果栽培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广泛采用的乔砧栽培易导致果园郁闭、单产较低、果品品质整体较差。本项成果历经36年,以苹果矮化砧木的选育为核心,品种上选育出了矮化自根砧中砧1号以及矮化中间砧SH1和GM-310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状优良的苹果砧木新品种;理论上揭示了苹果铁高效吸收利用分子机理、致矮机理;技术上创新性研发出扦插快繁技术,使繁殖率从20%提高到80%。本项成果已推广应用139.13万亩,占我国自育苹果矮化砧木应用面积的90%以上,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7.69亿元,加速了我国苹果矮化密植集约化生产的进程。本成果已获4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技术获批北京市地方标准;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19篇,其中SCI收录22篇;培养的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22篇(其中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16篇);出版著作3部。相关成果先后获199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项成果所选育的3个苹果砧木新品种,已成为我国苹果砧木育种的基础材料;砧木致矮机理、铁素高效吸收利用分子机理指导课题组的砧木选育,并以此创制新种质30余个;3个砧木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发的扦插快繁技术,继续以更快速度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人:呙于明 张日俊 李绍钰 吕明斌 袁建敏 郝国庆 杨鹰 魏凤仙 张炳坤 王忠 张庆才 孙作为 刘丹 王萍 聂伟

  项目简介:本项目围绕肉鸡全肠道系统发育及其调控、应激代谢病机制及其调控、免疫抗病力和鸡肉品质性状发育的饲料营养调控技术及饲料高效利用与氮、磷和微量元素Zn、Mn、Cu等减排技术等进行了研究。取得的相关技术和成果可以有效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和肠道健康;增强肉鸡接种疫苗后的抗体生成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免疫抗病力;有效控制营养代谢病发生率和减少死亡率;提高鸡肉贮存期间的稳定性;大幅度降低N、P、Zn、Mn和Cu的排放,减轻肉鸡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发表科技论文138篇(SCI收录42篇),专著4部;获得13项授权发明专利;研发鉴定新饲料产品4个;起草制定8项国家或行业标准与规范。自2006年开始成果应用到肉鸡养殖及饲料行业,已生产1900余万吨肉鸡配合饲料、饲养肉鸡39亿余只,累计增收18.96亿余元人民币,其中,饲料生产增收4.67亿元,肉鸡养殖增收14.29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培养研究生7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各一名,2009年教育部创新团队一个;培训人员2.8万余人次;培育了“六和牌”中国名牌、“大用”、“象丰”、“赛优”和“优农”、“永达”等多个肉鸡饲料知名品牌以及“大用”和“永达”等鸡肉知名品牌。

  主要完成人:李里特江正强 程少博 闫巧娟 杨绍青 丁长河 李秀婷 肖林 苏东民 孙利鹏

  项目简介:在前期低聚木糖产业化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继续围绕木聚糖酶进行研究。经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项目发掘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嗜热真菌,开发了利用农业废弃物高效生产耐热木聚糖酶的方法,选育的嗜热拟青霉和嗜热棉毛菌工业化产酶水平分别高达2570 U/ml和7650U/ml,其中嗜热棉毛菌产酶为所见微生物产木聚糖酶的最高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木聚糖酶的产量,且两种木聚糖酶是真菌中最耐热的木聚糖酶,比商业化木聚糖酶耐热温度高15-20℃;同时开发了应用耐热木聚糖酶水解玉米芯制备高纯度低聚木糖的方法,所得产品中木二糖和木三糖的含量占总糖的65%以上。项目的实施增强和促进了我国酶制剂和低聚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技术进步,使我国在耐热木聚糖酶研发和应用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本项目得到的木聚糖酶广泛用于食品、饲料、生物转化等领域,仅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该技术年玉米芯使用量就达10万吨以上,为农民直接增收800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主要完成人:刘西莉 李健强 张世和 刘鹏飞 马志强 罗来鑫 张善祥 曹永松 房双龙 李小林

  项目简介:以种子预防保健、作物安全生产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了以种子健康检测,预警病害传播;良种包衣处理,防治种苗期病虫害为核心内容的创新研究、配套集成和成果转化,实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促进我国种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增产做出重要贡献。(1)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种子健康检测和预警技术体系,明确我国主要作物种传病害种类,研发了重要种传病原物快速诊断技术;(2)创建了以农药原药、种衣剂新配方、新剂型和新工艺为核心的良种包衣新技术及其配套技术:发明了全自动密闭湿法生产工艺,降低能耗70%,实现了环保型生产;创制了系列干粉种衣剂、水分散粒剂和农药纳米功能化种衣剂新工艺和新剂型,解决了悬浮型种衣剂的稳定性问题;开发出抗旱防病型生物种衣剂和生物化学复合型种衣剂,提高出苗率9-16%。(3)项目获发明专利12项,形成的有关技术和25个产品在全国20多个省市应用推广,有效地提高和改善了种子播种品质,保苗增产,防病治虫和增收节支效益显著,增产幅度5%-27%,累计经济效益达447亿元,为我国种子预防保护和作物安全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的部分内容2009年分别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目前相关技术和产品在我国种子贸易和种质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整体提升我国种子健康领域在国际上的影响,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产业导向作用。

  主要完成人:王琦 陈志谊 马平 李社增 刘永锋 梅汝鸿 唐文华 张力群 冯镇泰 林开春

  项目简介:植物病害防控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和反复使用,带来了环境污染、农副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等不良后果。因而,开发高效、安全的生物杀菌剂已经刻不容缓。本项目主要以目前生产上重要病害为靶标,建立了包括防病芽胞杆菌的筛选、发酵生产的基本工艺与制剂加工工艺的构建、应用技术优化、产品登记、示范推广等内容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芽胞杆菌生物杀菌剂创制和开发体系。本项目共研发成功35种芽胞杆菌生物杀菌剂,对靶标病害的防效60-80%,还具有促生增产和改善农产品品质的作用效果,累计推广应用6.3亿亩;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测算,未来5年每年能为社会增加94.58亿元经济效益。本项目申报14项发国家明专利,其中11项授权;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7篇,其中SCI论文8篇;培养研究生42名,其中博士6名。本项目获奖后推动了芽胞杆菌农用生物制剂的产业化,芽胞杆菌杀菌剂已经成为生物杀菌剂的主力军,将在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使用和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主要完成人:任发政 甘伯中 韩北忠 敏文祥 王福清 罗章 童伟 毛学英 何林 郭慧媛

  项目简介:青藏高原是我国自然生态脆弱、经济落后区域,牦牛乳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和增收的重要方法。但长期以来,牧民仅采用传统方式加工牦牛乳制品“曲拉”,牦牛乳加工利用率很低,且效益低下。本成果探明了牦牛泌乳特性及微生物菌相变化规律,探明了曲拉不良色泽与风味的产生机理,攻克了牦牛乳曲拉溶解与改性、干酪素护色与干燥等技术难题,实现了牦牛乳加工技术的自主创新与技术突破,有效促进了我国牦牛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研发了系列牦牛发酵乳和高品质干酪素生产新工艺和新产品,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牦牛发酵乳及干酪素加工基地,年加工利用牦牛乳曲拉1万余吨,占我国全部牦牛乳曲拉的40%,拉动藏区 20 万户牧民毛收入增加 21 亿元,对带动藏区经济,促进藏区牧民增收,维护藏区社会稳定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主要完成人:杨培岭 王爱勤 李云开 康绍忠 任树梅 夏春良 毕玉春 刘洪禄 张文理 张元成

  项目简介:成果完成人历经10余年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围绕着农业化学节水调控技术与系列新产品产业化开发及应用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成功建立了集研发目标-产品合成-工业化生产-技术配套-示范推广为一体的农业化学节水调控技术综合模式。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件(全部实现产业化生产)、发表论文116篇(SCI 54篇、EI 16篇)、出版专著6部。在北京、山东、甘肃、内蒙等地建立了示范区32个,示范推广总面积累计达59.47万hm2,节水6.48亿m3;新增纯收益12.33亿元。全面推动了我国农业化学节水技术的提升以及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的整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