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旱地也能种水稻 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推进农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

发布时间:2023-12-18 来源:米乐体育app官方下载ios版

  原标题:【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旱地也能种水稻 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推进农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

  中国青年网石河子8月15日电(记者 曹迪)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有这样一片200亩的水稻田,不同于传统的育秧插秧方式,这些水稻竟然是长在旱地里的。

  这种长在旱地里的水稻栽培方式被称为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是将地膜覆盖、滴灌技术、机械播种、随水施肥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的淹灌模式,最早由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2011年,水稻膜下滴灌种植技术还获得了发明专利。

  据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农研所主任农艺师陈伊锋介绍,与传统的水稻栽培方式相比,膜下滴灌水稻栽培主要有三个优势。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省水。使用膜下滴灌技术可节水60%以上。其次,膜下滴灌水稻栽培全程使用机器操作,让农民解放出来,大幅度的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最后,该技术还可以大量减少甲烷、二氧化碳气体的排出,减少环境污染。同时由于没水层流动,也就阻隔了病虫的滋生和传播,在栽培过程中不打任何农药,完全实行绿色无污染栽培。

  膜下滴灌种植技术不仅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还能带来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据了解,目前全国水稻亩产量平均值为400公斤,而新技术平均每亩可产700公斤,最高可达839公斤,远超于传统的栽培方式。

  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农研所主任农艺师陈伊锋。 中国青年网记者 曹迪摄

  十几年前,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就开始研究膜下滴灌技术了,但主要使用在于棉花、玉米、甜瓜上。200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提出了“能否种植滴灌水稻”的想法。虽然水稻喜水喜肥,但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依然接受了这个创新挑战。随后,该企业成立了只有20余人的开发团队,用9年的时间攻克了水稻品种的选择、引进和驯化。在全国建立了9个类似的合作示范点,再由专业技术人员去做技术指导和支持。

  创新的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陈伊锋表示,在研发的过程中就遇到了很多问题。之前当地的水稻品种并没有适合旱作的,于是他们从黑龙江、日本、伊犁等地区引入合适的水稻品种试种,这就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之后还要列出耐寒、耐旱等各项指标筛选合适的品种在滴灌条件下进行驯化,整一个完整的过程既耗时又耗力。此外,水稻本身就是一种高耗水的农作物,适用于棉花、玉米等的滴灌带却不适用水稻,为了寻找合适的器材还要反复做实验自己来做创新器材,再做验证,消耗时间。

  当研发阶段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在栽培技术推广上也有很多磨难。在实际使用上,操作人员一定严格遵守每个步骤,而有一部分人觉得自身种地很多年了有足够的经验,便会漏掉一些重要的程序导致新技术的实施未达到预期效果。

  但即使有这么多困难,研发团队也依然没放弃。目前,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已推广到了黑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并且大获成功。

  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节水灌溉工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氯碱化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高水平研发平台,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科学技术创新,目前已经实施了十大创新科技工程,而节水提质增效技术只是其中之一。

  当初,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引进了以色列和德国的先进灌溉技术和设备,但是进口设备的成本过高,不适合所有人使用,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创新,终于推出了我们自己国人用得起的“天业滴灌系统”,该技术还走出了国门,援助了非洲多个地区,在农业创新之路上开拓了新市场。

  如今,新的农业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改变世界农业的面貌。吸收全球最新科技成果、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能大大的提升我国的农业竞争力。在未来,发展出更多类似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增强农业科学技术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也会令我国在全球科学技术竞争领域博得一席之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