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指南》编制思路与体系

发布时间:2023-12-31 来源:行业动态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水生态修复和维护生态空间有一定支撑作用。人工湿地出水资源化利用,对于提升河流生态基流保障率、恢复流域水生态系统、促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白准确地提出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将湿地恢复(建设)列为考核指标,《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将人工湿地作为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法。2021年4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指南》(简称《指南》),这是全国首部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指南。为进一步探索《指南》内容,本刊特邀《指南》编制组专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卢少勇研究员,对《指南》进行专业解读,以期为全国推进《指南》实施提供指导。

  湿地是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和“物种基因库”,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方面有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作用。“十四五”期间,我国水生态环境管理由水环境质量管理向水生态健康管理转变。人工湿地作为落实污染减排、生态增容重要技术方法之一,对落实《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和《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中相关任务具备极其重大支撑作用。 2021年4月30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指南》(简称《指南》)(环办水体函〔2021〕173号),《指南》是落实《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中“湿地的恢复与建设”重要任务的具体举措,也是实现《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中“污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法,对逐步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促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指导各地做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相关工作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指南》从解决当前人工湿地重建设、轻维护,设计、施工与验收和运行维护各环节不统一等问题出发,以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紧扣影响人工湿地功能、净化效率和长效运行的主要的因素,开展全国气候分区,将全国分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5个区,并分区提出设计参数,细化施工与验收及运行维护的技术方面的要求,为人工湿地设计、施工与验收、运行维护提供全流程指导。

  在《指南》中,人工湿地被定义为模拟自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人为地将低污染水投配到由填料(含土壤)与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协同作用使水质得以改善的工程。人工湿地是利用河滩地、洼地和绿化用地等,通过优化集(布)水等强化措施改造的近自然系统,以实现水质净化功能提升和生态提质。《指南》从人工湿地设计、施工与验收和运行维护全流程指导人工湿地净化,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支撑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指南》制定的必要性和意义如下。(1)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 习格外的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把湿地保护和修复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分别提出“扩大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ECO稳定性”以及“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该依据流域生态环境功能需要,组织并且开展江河、湖泊、湿地保护与修复,因地制宜地建设人工湿地、水源涵养林、沿河沿湖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等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整治黑臭水体,提高流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明白准确地提出保护水和湿地ECO,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指南》的编制是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筑牢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促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实现“美丽河湖”和“人水和谐”的重要举措。(2)落实“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污染减排、生态增容的要求 “十四五”期间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基于水环境质量改善,更注重水生态保护修复。人工湿地是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能发挥生态拦截和深度处理功能,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量,促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人工湿地可对污水处理厂出水、微污染河水、农田退水等进行净化,是实现“减排、增容”的手段,能促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3)实现“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指南》为重点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处等关键节点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任务提供技术参考和依据。同时,《指南》明白准确地提出,人工湿地出水应达到受纳水体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要求或满足再生水回用要求。通过人工湿地强化净化低污染水,提升出水品质,可将湿地出水用于区域内生态补水、工业生产或市政杂用等,提高区域水资源回用水平。另外,人工湿地具有调蓄和净化水资源的功能,能缓解缺水地区供水不足的问题。(4)满足人工湿地科学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的需求 湿地工程要发挥良好的净化效果,设计、施工与验收、运行维护各环节缺一不可且需统一,而现行的生态环境标准对施工与质量验收、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运行维护等环节言之较少。《指南》详细阐述了人工湿地设计、施工与验收和运行维护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同时弥补了现行生态环境标准未开展气候分区或对气候分区考虑不足的问题。

  1903年,在英国约克郡建立第一处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20世纪50年代,进入人工湿地的研究阶段。1953年,德国Max Planck研究所的Seidel在研究中发现芦苇能去除污水中大量有机物和无机物,并开发了Max-Planck Institute Process系统。该系统采用传统芦苇砂石床构建淹没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和水平流系统,但存在堵塞和积水问题。1969年和1974年,分别在荷兰和德国建成第一座表面流和潜流人工湿地。1972年Kichuth提出根区理论,标志着人工湿地作为独特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进入水污染控制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逐渐完备,在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大范围的应用,并在全球迅速兴起。北美的湿地中,67%以上是表面流湿地,其中50%是自然湿地,系统水深常为30~40 cm。在欧洲多采用潜流湿地,特别在东欧,系统中种植芦苇、菖蒲与香蒲等,并以砾石为填料保障潜流。21世纪以来,为解决污水排放量大、新污染物去除、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开始考虑在人工湿地中采用一些强化措施,如曝气、潮汐流方式、绿色生物吸附、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等。

  我国在“七五”期间启动人工湿地的研究与实践,以2000年为界可分为2个阶段:1)研究及探索应用阶段(1987—2000年)。1987年,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建成全国首例芦苇湿地工程,用于研究对城市污水的解决能力。1990年7月,在深圳市宝安县白泥乡建成占地面积为8 400 m2的处理城镇污水的人工湿地示范工程,,规模为3 100m3/d。1988—1990年,在北京市昌平区建成表面流人工湿地,其被用于开展处理污水的系列研究。1996—200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国际合作,为后期该技术在武汉市汉阳—蔡甸区三角湖的成功应用奠定基础。1998年,成都市活水公园净化工艺工程建成,其将污水处理与城市风景园林艺术有机结合,是以水保护为主的生态公园,运行效果良好。本阶段人工湿地以处理河湖水、生活垃圾污水的试验研究和应用为主。2)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随国家高技术探讨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层面重点项目的实施,我国人工湿地研究与应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2001—2003年,刘超翔、卢少勇与张荣社、李旭东等在滇池流域分别开展处理生活垃圾污水、农业径流、暴雨径流等的多类型湿地示范工程研究。2007年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在武汉市汉阳—蔡甸区三角湖成功应用。此外,在我国东平湖、南四湖、洱海、抚仙湖等流域建成了多个人工湿地,用于处理生活垃圾污水、河湖水、雨水径流、农业径流、工业废水处理厂尾水净化和水循环利用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为解决人工湿地用地面积大与用地紧张的矛盾,开始了曝气强化、潮汐流人工湿地研究,以提高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2014年,铝污泥基质湿地在国内应用。2017年,江苏常州建设模块化人工湿地,用以处理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水量为60m3/d,其稳定运行了12个月,为人工湿地快速施工和商业化提供了途径。随着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人工湿地的发展,我国开始了该项新技术研究,并于2017年、2019年在西安举行了2次国际研讨会。随资源节约、海绵城市战略逐渐深入,人工湿地逐渐被应用于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雨水径流、河湖水等。

  20世纪90年代,美国编制了适用于美国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规范,主要规定了人工湿地管道设计标准、场址选择要求、运行管理及设施维护管理等内容。德国首部人工湿地标准于2006年3月发布,并基于德国和欧洲种植和未种植植物滤池的经验,于2017年发布了人工湿地标准修订版,规定了用于污水生物处理的种植式和非种植式湿地设计、建造和运行依据。该人工湿地标准适用于中欧气候条件,即夏暖冬寒,无永久冻土层。2009—2017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环境保护部分别发布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相关标准,包括RISN-TG006—2009《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导则》、CJJ/T 54—2017《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HJ 2005—2010《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用于规范和指导我国人工湿地设计与建设。随着人工湿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河北、河南、山东、广东、云南、宁夏、青海13个省(区、市)相继发布了人工湿地相关标准。目前,我国现有人工湿地标准主要针对城镇生活垃圾污水、污水处理厂出水、农村生活污水及类似性质的水,而对受氮、磷污染的地表水的关注较少。

  《指南》以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促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为目标,阐述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设计、施工与验收和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其中,人工湿地水质净化设计用于指导施工与验收和运行维护,施工与验收和运行维护应遵循和满足水质净化设计要求,通过质量验收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是出水稳定达标的系统,同时运行维护中总结的技术参数可优化设计和施工与验收。人工湿地设计、施工与验收和运行维护的关系见图1。

  《指南》主要内容包括总则、人工湿地水质净化设计、施工与验收、运行维护和附录5部分。其中总则部分包括编制目的、适用单位、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指南》为推荐性技术文件,适用于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开展人工湿地设计、施工与验收及运行管理。

  3.2.1 气候分区 在诸多限制因子中,温度对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不可忽视。冬季因温度低使微生物活性减弱、植物地上部分死亡,从而影响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效果。当温度低于5 ℃时,反硝化速率极低,比常温时约下降94%。为规范人工湿地建设,开展了全国范围内气候分区,并分区提出设计参数。同时,提出原则上不宜建设人工湿地的区域,如确有需要的,并应充分考虑低温气候,设置必要的保温措施。《指南》在运行维护中提出了低温运行期的强化措施。 《指南》中气候分区是基于2000—2016年全国556个气象站的气温日均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包括各气象站1月和7月的多年平均气温,作为气候分区的主要指标。然后统计各气象站每年日均气温在某个阈值范围的天数,确定将每年日均气温≤5 ℃与≥25 ℃的天数作为辅助指标。参考GB 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和GB 50178—93《建筑气候区划标准》中气候分区,将全国分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5个区。最后根据各气候分区的气候指标阈值,确定各地市的气候分区。3.2.2 进出水水质、水量设计 根据准确定位的基本原则,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只承担达标排放的污水处理厂出水等低污染水的水质改善任务,不应作为直接处理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的治污设施。人工湿地进出水水质应结合水生态环境目标要求,并满足当地污染物排放标准,当有再生水回用要求时,出水水质应满足GB/T 18920—20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1—2019《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9923—200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GB 5084—202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等相关要求。在实际工程中,参照有效标准执行。对于进水为污水处理厂出水时,做了进水水量方面的规定。3.2.3 场址确定与工艺选型 为便于人工湿地引排水、节约能源和投资,优选坑塘、洼地和荒地等便于利用的土地。《指南》中比较了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优缺点,并基于因地制宜原则,为人工湿地建设时场址确定和工艺选择提供参考,具体为:1)在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排污单位出水口下游,宜选择潜流人工湿地或潜流、表面流结合型人工湿地,用地紧张时选择潜流人工湿地;2)在河流支流入干流处、河流入湖(库)口、重点湖(库)滨带、河道两侧的河滩地等,宜选择表面流人工湿地,但用地紧张或河湖水质较差且水生态环境目标要求较高时可考虑建设潜流人工湿地;3)在大中型灌区农田退水口下游,可以表面流人工湿地为主建设人工湿地群;4)在蓄滞洪区、采煤塌陷地及闲置洼地,,可因地制宜建设旁路或原位表面流人工湿地;5)在城镇绿化带,可考虑建设潜流人工湿地,在城镇边角地等地形受限处,可建设与地形相适应的表面流人工湿地。3.2.4 工艺设计要求 人工湿地主要包括引排水系统、预处理系统、主处理系统、强化处理系统、二次污染防治设施、管理用房等部分。总体布置应遵循工艺合理、布设紧凑、排水通畅、管理方便、景观协调、交通便利等基本要求,建设与城市景观相结合的人工湿地生态设施。《指南》以实际工程案例、研究成果等为基础,提出不同分区、不同类型人工湿地的设计参数,便于分区指导人工湿地建设。人工湿地常按照CODCr、NH3-N、TN、TP等主要污染物削减负荷和水力负荷进行工艺设计。当各指标计算的湿地面积有差异时,取其计算结果最大值;其次,水力停留时间是控制人工湿地运行效果的重要指标,也需校核;此外,在人工湿地设计中,要重点做好集(布)水系统设计、防渗设计、填料与土壤配置及植物配植等工作,保障人工湿地能运行10年以上。

  《指南》中阐述了不同类型人工湿地的主要施工工序,施工、验收的基本规定。人工湿地施工和验收应符合《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等对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建设施工和环境保护验收做出的规定,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

  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应按照施工工序进行施工,前者的施工工序为地基与基础工程—引排水工程、湿地构筑物—植物种植—辅助工程及配套设施;后者为地基与基础工程—引排水工程、湿地构筑物—防渗层—填料充填—植物种植—辅助工程及配套设施。针对不同施工工序,《指南》介绍了施工要点及应参照的标准。例如,在地基与基础工程部分介绍了施工降排水、基坑开挖与回填的施工要点;在引排水工程部分介绍了泵与管渠的施工要点;在主体构筑物部分介绍了混凝土结构构筑物、砌体结构构筑物、塘体结构构筑物、土建与设备连接部位、附属结构的施工要点;在防渗层部分介绍了防渗膜与三合土的施工要点;在填料施工部分介绍了保护层与主体填料的施工要点,提出需重点考虑湿地床内填充的均匀性,不破坏防渗层与配水、集水系统;在植物种植部分介绍了水生植物与非水生植物种植的施工要点,其中前者重点考虑了起苗、运输、种植过程中成活率的保证,涉及根系土壤、水分、水深、污染负荷、与填料的位置关系等;在辅助工程及配套设施部分介绍了喷灌系统、生产路、电气设备附属工程、自动控制及监控系统工程、水量计量设施、水质监测系统的施工要点。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由多项单体工程构成,工程验收时应先进行单体工程验收,按照土建工程、设备安装工程、植物栽种工程等顺序进行,并基于此进行竣工验收及环境保护达标验收。《指南》依据各地的工程实践经验,将人工湿地构筑物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验收批)的原则划分列入附录A,以供工程设计时参考。其次,考虑人工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的特殊性,《指南》针对性提出了人工湿地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条件,即当人工湿地主体工程及附属设施竣工,出水稳定达标运行3个月以上(位于严寒、寒冷地区的人工湿地宜跨冬季)且处理水量达到设计水量的75%以上时,可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

  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相比生态系统更脆弱,更需做好运行维护。《指南》按建管并重的原则,提出应建立精简、高效、职能分工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根据工作内容和岗位任职要求,配备适宜的符合岗位任职标准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人员,特殊工种应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取得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作业。其次,明确了生产调试、日常运行养护、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监测与记录的技术要求,针对人工湿地植物初期维护、预处理系统、主体系统、低温环境运行、强化处理措施提出了检查、维护和运行参数。并根据工程经验,提出常见问题及建议措施清单,为人工湿地运行维护提供重要参考。此外,《指南》附录C、D给出了监测记录和运行维护的记录表,便于查询与管理,还给出了湿地运行维护五大类主要问题及对应的建议措施清单。

  《指南》的实施应注重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劳动安全、卫生、消防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相协调,加强与当地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十四五”规划及相关规划的衔接。注重与当地气候、资源环境相协调,选择合适的设计参数与工艺类型,形成适合实际的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模式。 人工湿地是生态公益性项目,湿地的运行费用虽然低于同规模的污水处理厂,但仍需要管理人员及经费。为克服人工湿地重建轻管之顽疾,以延长人工湿地寿命,主管单位应建立健全运行维护机制,保障人工湿地工程维修、日常养护、植物收割处置等费用,同时,引入专业机构开展运行维护,实行按效付费。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生态种植、生态旅游、净化后水资源有偿转让、湿地植物收割后资源化等方式,建立多元资金保障机制。

  《指南》是按照国家现有相关技术政策、标准、规范的要求,以长江、黄河、白洋淀、南四湖、马踏湖、茅洲河、洋湖等流域典型人工湿地工程案例和已有标准为基础编制形成的,其实施应遵循准确定位、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和绩效明确的基本原则。《指南》首次以最低月温度为核心指标对全国进行气候分区,并按气候分区给出了主要湿地类型的设计参数推荐值。鉴于湿地通常位置比较偏远、湿地运行涉及安全生产、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材料学、水力学等多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现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通常不够综合,针对湿地常见的五大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切实指导全国人工湿地的运行,便于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提高运行效率及资金应用成效,助力湿地出水水质改善及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降低;对于低温环境运行,提出采用保温、降低水力负荷、增加预处理等措施提高低温期运行效果;通过科学设计、规范化施工与验收、专业化运行管理,实现人工湿地长效运行,充分发挥人工湿地调节径流、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功能,促进河湖水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提高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水平。作为首部全国性针对低污染水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指南,《指南》的发布将为我国“十四五”水生态保护修复和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技术支撑。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月22日,山东夏津县九龙口人工湿地及下游河道提升改造工程特许经营项目中标结果公布,中标供应商为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投标报价0.222元/立方米。项目招标人是夏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招标范围是夏津县九龙口人工湿地及下游河道提升改造工程特许经营项目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维护以及

  12月15日,山东夏津县九龙口人工湿地及下游河道提升改造工程特许经营项目中标候选人公示,碧水源、北控水务、开源环保三家企业入围。不排序中标候选人: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标报价:0.221元/立方米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投标报价:0.222元/立方米开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投标报

  光伏发电+污水净化+人工湿地这样的水质净化厂你见过吗?厂区所有沉淀池屋顶铺满光伏电板,下方是污水处理厂的一个个处理池,整个厂区被一个连绵的人工生态湿地环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常熟高新区,探秘首个“光伏发电+污水净化+人工湿地”模式的水质净化厂。常熟市城东水质净化厂位于白茆塘以西,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4月14日,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县城区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及后川河生态修复工程EPC总承包中标结果公示,山东省环科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以4516.482950万元的金额预中标该项目,详情如下:张家川县城区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及后川河生态修复工程EPC总承包中标结果公示

  3月28日,山东省商河县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水质净化(一期)EPC项目中标公告中标公示发布,中标人为山东省环科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投标总报价18803628.13元,包括1标段商河县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一期)EPC项目工程的相关设计(含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各类施工图设计)、采购、施工、调试

  北极星水处理网获悉,日前,河南岸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项目招标,详情如下:河南岸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项目招标公告招标编号:SH-XZZB-20220302一、招标条件本招标项目河南岸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项目已由市柳梧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以柳

  2月8日,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东戴河城区生活输水管线、高岭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单家湾人工湿地建设工程PPP项目中标结果公告发布,中标人为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久安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大连旅顺碧水源环境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金额为投资回报率6.56%,城区生活输水管线运营成

  北极星水处理网获悉,12月3日,日照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山东省莒县柳青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二期工程(EPC)招标公告,本项目在柳青河河道两侧采用调节池、潜流湿地、生物指示池对河道水进行处理,打造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具有高效去除水体污染物的一个湿地系统。项目总占地面积约90000平方米,其他辅助工程面积约为6800平方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日治理规模约为8万吨,年可治理水体2920万吨。详情如下:

  日前,庆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综合管理系统发布了镇原县茹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EPC总承包及监理中标结果公告。镇原县庆瑞达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以5170.3221万元中标镇原县茹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EPC总承包,首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81.765万元中标镇原县茹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监理。

  日前,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了2021年城市污水厂、丁山污水厂中水回用人工湿地建设工程及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2021年城市污水厂、丁山污水厂中水回用人工湿地建设工程及城区河道综合整治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预算金额约8409.85万元,总工期300日历天(设计工期20日历天,施工工期280日历天),2022年10月5日,开标时间2021年12月6日08时40分,接受联合体投标,联合体成员分别为不同专业(设计和施工)。

  12月28日上午,青岛水务集团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项目现场举行,集中开工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项目和污泥干化焚烧处置工程(一期)项目。青岛水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孙炜主持开工仪式,青岛水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夏正启宣布项目开工并致辞。夏正启在致辞中对两个水务重点

  近日,济南市华山北水质净化厂工程招标。建设内容最重要的包含:本项目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华山北片区,规划太白大街南侧,丑父路西侧,占地面积约2.96公顷,污水处理规模2万立方米/天,污水处理主体工艺采用“粗格栅-进水泵房-细格栅-曝气沉砂池-综合反应池(AAO生物反应池、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污泥回流泵

  近日,2023年度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典型工程项目案例遴选入库名单公示,包括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项目、孟加拉帕德玛水厂工程项目、南京浦口区珠西支河恢复工程项目、深圳埔地吓水质净化厂三期工程项目、烟台辛安河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工程项目、杭州临安龙岗水厂配套输水管网建设工程项目

  北极星水处理网获悉,12月22日,广东茂名市第一水质净化厂厂网一体化特许经营和委托运营项目宣布暂停,暂停原因是“收到采购人通知,该项目因故暂停,具体恢复时间另行发布公告通知,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据了解,项目采购人是茂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预算金额35058.9万元,第一水质净化厂合作期为3

  12月21日,玉门东建材化工工业园水质净化工程项目特许经营社会资本采购公开招标,本项目总投资约13208.30万元,合作期限设定为30年,其中建设期1年,运营期29年。玉门东建材化工工业园水质净化工程项目特许经营社会资本采购公开招标公告项目概况玉门东建材化工工业园水质净化工程项目特许经营社会资本

  12月11日,云南昆明市第十五水质净化厂特许经营项目中标结果公布,中标供应商是中铁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金额326650.741598万元。本项目合同估算价430100万元,拦标价335044.822781万元。招标范围为选定昆明市第十五水质净化厂特许经营项目的特许经营者,授予特许经营权按规定的运作模式实

  近日,中建环能“黄埔区永和北水质净化厂污泥低温干化项目”获得了2023年度污泥处理处置典型案例与《综合智慧能源优秀项目案例集(2023)》的优秀项目案例两项荣誉。根据《广州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及厂内技术改造工程方案》的要求,并结合本工程污泥泥质分析,综合考虑污水厂实际污

  12月11日,云南昆明市第十五水质净化厂特许经营项目中标候选人公示,第一中标候选人:中铁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报价326650.741598万元;第二中标候选人: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报价321056.546983万元;第三中标候选人:中信环境技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体,报价319836.89566

  近日,常熟市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洪洞水质净化厂光伏发电项目一期正式并网发电。▲伴随着二号段变压器送电开关清脆的跳动声响,洪洞水质净化厂光伏一期项目合闸一次成功,顺利并网发电洪洞水质净化厂光伏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利用厂内3座生反池屋顶等区域建设光伏电站。项目与净化

  12月7日,广东高州市城区及PPP项目镇级水质净化设施污泥处置(二次)结果公布,中标供应商为广东正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标金额556元/吨。高州市城区及PPP项目镇级水质净化设施污泥处置(二次)结果公告一、项目编号:GDQH2023-ZG033二、项目名称:高州市城区及PPP项目镇级水质净化设施污泥处置(二次)三、

  12月6日,苏高新股份下属绿碳公司全额投资建设的江苏省首个索结构柔性支架水质净化厂上盖光伏项目正式并网运行。苏高新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平,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沈明,副总经理、绿碳公司董事长徐征,副总经济师、水质净化公司董事长杜铁军等出席并网仪式。江苏筱豪新能源公司董事长陈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京西北生态涵养区环境整治与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实施主体招标中标结果公示,北京市陵工实业总公司中标,本项目共包含4个部分,具体如下:(1)十三陵镇生态涵养区生态修复与环境提升项目:1)生态涵养区森林保育与平原复绿;2)河湖水生态综合整治与湿

  12月24日,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在京组织召开“高通量磁分离技术及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科技成果鉴定会,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秘书长谢映霞,中建环能党委委员、副总裁王哲晓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技标准部主任刘亮主持会议。该项科技成果由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

  近日,陕西省商洛市中心城区水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二期)招标结果公示,工程总承包(EPC)拟定中标人为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拟定中标价为99.50%。项目采购人为商洛市交通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投资总额45292.13万元。建设规模:商洛市中心城区水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二期)包括

  12月20日,江西崇仁县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EPC+产业导入”项目中标结果公布,中标供应商为上海太和水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联合体成员有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南昌城建集团有限公司、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金控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中标价91817

  12月19日,峨眉山市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首批次实施项目公开招标,总投资75800万元,招标人为峨眉山生态文旅有限公司。规模:1)峨眉南山万坪生态修复工程,投资估算约6.2亿元:对现状约710亩区域进行整体生态修复,主要包括土地平整、水土流失治理、植被恢复等对生态修复过程中产生

  12月9日,江西崇仁县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EPC+产业导入”项目中标候选人公示,中标候选人为上海太和水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联合体成员有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南昌城建集团有限公司、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金控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投标报价918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11月12日,江西崇仁县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EPC+产业导入”项目公开招标,项目总投资91817万元,招标范围包括(1)对乡镇片区进行综合整治及产业提升。(2)片区治理及高质量智慧果粮大棚建设、松树坑水库ECO构建,水生态修复。(3)片区治理及小水

  10月31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水网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与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汪安南,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孙志禹,安徽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王荣喜,六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潘东旭等见证签约。水网水务投资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国志与六安市副市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淀山湖、元荡、太浦河(含汾湖)等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治理及生态建设实施方案》,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同推进重点跨界水体协同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共同保障重点跨界水体水生态安全,为跨界水体生态环境联合保护与建设探索路径和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10月13日,赣江源三江六岸ECO治理及产业提升项目社会资本采购发布竞争性磋商公告。项目总投资约400000万元,合作期为30年,其中建设期4年,运营期26年。本项目运营内容主要为新建项目与存量项目的运维养护,其中项目新建三江六岸片区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三江六岸片区农业

  日前,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山东省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于9月22日正式对外发布。《规划》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强化“三水统筹”。《规划》从持续强化水环境治理、大力推动水生态保护修复、着力保障河湖基本生态用水等方面制定任务措施,推动水资源、水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