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灌溉发展现状及解决对策

发布时间:2024-01-21 来源:行业动态

  第一,增强节水意识、减少污水排放量。第二,使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使处理后的污水达到灌溉水质标准。第三,建立健全污水灌溉监测系统,包括对灌溉水质、土壤、地下水及作物的监测。第四,加强对污水灌溉的科学研究,包括不一样的污水适宜灌溉的作物种类;不同土壤质地及作物种类适宜的污水灌水技术与灌水方法;不一样的污水、土壤质地、作物等制定合理的污水灌溉制度;针对于不同的重金属,研究其在土壤中的吸附与释放机理;污水中的盐分离子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等。第五,实施污水灌溉前做必要的风险性预测及安全性评价。

  我国农业污水灌溉起步较晚,按其发展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57年以前属自发灌溉时期。1957—1972年属污水灌溉初步发展时期。1957年,污水灌溉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当年被列入国家科研计划,此后各地逐步开始建设污水灌溉工程,污水灌溉在我国初步发展起来。1972年至今属污水灌溉快速地发展时期。污水灌溉面积从4万hm2增加到目前的400余万hm2,约占全国农业灌溉总面积的10%,污水灌溉的地域发展至海河、辽河、黄河和淮河四大流域,污水成为很多地区宝贵的农业灌溉水源。

  【摘 要】随着淡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农业灌溉缺水极其严峻,经过某些特定的程度处理的工业及生活垃圾污水用于农业灌溉,已成为灌溉发展的一个趋势,从污水灌溉发展现状、有一定的问题、解决对策等方面做了阐述,对污水灌溉今后在农田灌溉中的合理使用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污水灌溉是迄今为止最主要的污水利用方式。土壤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净功能,经过某些特定的程度处理的工业及生活垃圾污水用于农业灌溉,一方面能够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的陆地ECO有益调控改善水质,减少污水处理的程序及成本;另一方面与传统的灌溉水质相比,污水中虽然含有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但其具有一定的肥力,含有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及一些微量元素,如氮、磷、钾等。因此,在以短期利用与长期防污治理为宗旨的基础上,采用污水灌溉,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同时提高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肥力。因此利用污水灌溉成为当前及今后农业灌溉发展的主要趋势。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无法替代的自然资源,随着淡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的日益严重,造成农业灌溉水资源极其紧缺。为解决农业灌溉缺水问题,一是要全力发展节水灌溉措施,高效利用淡水资源;二是要开发和利用非常规水源,如利用污水、地下微咸水资源等进行农业灌溉。

  由于污水的“水肥效应”,污水灌溉在我国快速地发展,导致技术及管理体制跟不上发展速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引进设备费用较高,一些地区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用于农业灌溉;二是灌溉水质处于无人监管状态。

  污水中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后,仅有一少部分被植物吸收带出土壤,绝大多数残留在土壤中,其中的盐分离子、有机物通过地表水分流失、地下水深层渗漏等形式侵入到地下水中,造成水质污染。在污水灌溉地区,地下水污染程度主要根据进入土壤中污水的量、土壤质地及地下水埋深情况。进入土壤中的污水量越大,对地下水污染的程度就越大;相对于黏质土壤,沙质土壤的渗透性较强,采用污水灌溉时,沙质土壤地区更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另外,地下水埋深越浅,污水灌溉对其污染程度越大,当地下水埋深大于7m时,地下水质受污水灌溉的影响较小。

  尽管污水灌溉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会影响作物产量,但污水灌溉对农作物污染主要体现在作物品质上。污水灌溉一方面会使作物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另一方面会影响作物产品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由于一般的蔬菜需水量较大,因此污水通常用于灌溉粮食作物或者经济作物,而不宜用于灌溉蔬菜。

  污水灌溉对土壤的另一主要污染形式是改变土壤物理性状,造成土壤表层板结。污水中物质含量较多,这中间还包括有机物、微生物、盐分离子、泥沙等,采用污水灌溉后,土壤表面会有一定的物质沉积,土壤含盐量增大,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如土壤的团聚体、孔隙性、透气性等,使表层板结,存在次生盐碱化的潜在危机。

  工业废水大多数来源于冶炼、电镀、采矿等行业,其中含有汞、铅、锌、铬等重金属元素,因此重金属污染是污水灌溉对土壤污染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污水中重金属含量不大,灌溉时间短、污染程度不明显,不被人们重视。同时重金属迁移转化率极低,灌溉水所带入的重金属在土壤中累积,很难被分解和排除,90%以上通常会残留在土壤中,累积到一定量后将难以治理,甚至会导致非常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