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市潞城区:打开智慧农业发展空间

发布时间:2023-12-11 来源:行业动态

  农业产业与数字化结合,对于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近年来,长治市潞城区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产业链进行智能化控制,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效、安全、可控。

  过去农林管护靠经验、靠人力,而如今,潞城区的农林事业有了“智”的飞跃。农林大数据应用、农业生产监测站、森林防火智能监测网络……这一些信息感知系统,让农林管护真正的完成了“人在家中坐,地中事尽知”。

  近年来,潞城区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运用5G物联网技术,对土壤墒情、环境气象、温度湿度、光照降雨、病虫害等进行农业生产实时监测。

  截至目前,该区已建设9个农业生产监测站,布设100座太阳能杀虫灯。在潞华街道张家河村的智慧农业产业园,不足20平方米的田间智能监测设备区内虫情测报仪、作物长势监测、智能土壤环境监视测定等设备一应俱全。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也让农民收益不稳定、农产品安全缺乏保障成为过去式。

  智能监测系统的一直在升级,为稳粮保供、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也守护着全区22.14万亩的宝贵森林资源。为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目标,该区投资500余万元在全区重点林区安装高清红外摄像头21个,并建成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高频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森林防火智能监测网络,极大的提升了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能力。

  精准管控、智能决策。潞城区通过大数据驱动、信息感知等前端应用,为农业物联网管控系统奠定了基础,让变量施肥、精准喷药、环境调控等农田作业实现了无人化操作,为农业生产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原先,潞城区微子镇西靳村农业种植多为玉米、高粱,而现在,西靳村高标准蔬菜大棚内蔬菜种类非常之多,西葫芦、西红柿、茄子长势喜人。在该村的24座高标准蔬菜大棚内,配备有自动卷帘机、环境参数传感器、水肥一体化等数字智能化设备,实时掌握蔬菜的生长环境和信息。生长期蔬菜所需的水肥、光照、温度、湿度等要素,由智能温控系统经过分析后,提出较为合理的调整建议。同时,控制气温、调整光照、浇水施肥等工作,都能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做精准调控。

  2022年,四十多岁的程李军第一次种植大棚蔬菜。今年他承包了两座蔬菜大棚、收益15万元,“这个智慧农业系统解决了以前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真是我们农民的好帮手。”程李军说。

  田间有田间“智慧”,养殖场也有独特的智慧养殖方式。福禄寿禽业有限公司是该区一家自动化蛋鸡养殖企业,现存栏蛋鸡15万只,日产蛋量7000公斤左右。

  今年,该公司引进蛋禽养殖机器人,实现鸡群、饲料、产蛋、质检、用药统一管理,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定位死鸡、绝产鸡、弱鸡、残鸡等没有养殖价值的蛋鸡,协同人工进行清除,减少饲料浪费和疾病风险,有效提升了养殖场的管理效率和养殖效益。

  在潞城区36.6万亩耕地中,慢慢的变多的科技装备让农业生产变得更轻松,为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科技动力。

  在潞华街道张家河村的大葱地里,无人机操作人员侯波正在完成杀虫药喷洒作业。他说:“无人机打药最大的优点是效率高、成本低。像这样一架可携带30升农药的无人机,一个小时能喷洒100多亩农田,省药且雾化效果好,远程操作也很安全。如果是人工完成,10个人喷洒100亩农田需要两天时间。”

  在成家川街道中水利用高标准农业示范区,150亩冬播谷迎来大丰收,这都得益于今年刚刚引进的固定式喷灌设备。该示范区充分的利用天脊化工生活污水处理后的中水为灌溉水源,以潞城区天脊农灌中心原有水利设施为基础,引入大水网水源,形成了一个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工业废水再利用和智慧节水灌溉为支撑、“PPC生物降解地膜种植先进的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社会资本”的运作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在当地开展的“两年三作”或“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

  天脊工业用水农灌中心主任常云岗介绍:“新引进的灌溉方式可节水40%,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三夏时节收获完冬小麦的区域,已经种下了夏播谷,采用的是绞盘式喷灌。绞盘式喷灌方式能做到肥、水同时喷灌,达到高效节水、均匀施肥的目的。”

  这些年,农业生产设施的逐渐完备,让潞城区的农业产品的质量更优、名气更响。今年,该区将继续以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为契机,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层次地融合,积极搭建以“1个智慧农业数字大脑、6个应用支撑系统”为主要内容的“1+6”全区数字农业云平台,覆盖全域土地生产资源、经营主体以及田间综合监测站点等设施设备,实现可靠通信、信息交互,着力打造智慧高效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