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家丨赵庆明:定向滴灌有必要普降甘霖不可缺

发布时间:2023-12-27 来源:节水灌溉

产品介绍

  今年以来,受新冠影响情况,绝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为受疫情防控提供防护物资而受益的行业和企业,毕竟是少数。受新冠疫情极度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企业占比也应该极低。因此,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因为疫情受到了影响、出现了损失,遇到了经营上的困难。

  先期,是新冠在国内肆虐,从供给与需求两端夹击经济稳步的增长和企业经营,特别是从供给端看,尽管手握订单,但没工人,以及上游企业因为同样原因无法及时供货;现今,新冠在国外肆虐,封城闭户,消费需求萎缩,生产中断,全球供应链中断。先期,我国企业是手握订单,为工人不足而着急,现在工人回来了,订单却没有了,由愁工人变成了愁订单。

  外需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和企业的影响,从程度上看,会小于先期疫情对国内的影响,但是持续的影响可能数倍于前期,因此,企业(或称实体经济部门)将受到更长时间的煎熬。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和企业来说,这真是,旧伤未愈又添新疤。

  大幅降息等普适性宽松手段,不是可有有无,而是非常必要,极其必要,不可或缺。

  春节后,为应对疫情的影响,货币政策上采取的主要是定向和边际措施,普适性的手段基本缺席。即使定向措施,实际使用额度也大幅小于宣布额度。3000亿元的专项再贷款额度,截止3月22日,仅有5000多家支持疫情防控的重点企业获得了2000多亿元的贷款,尚有千亿没有投放出去,优惠后的企业融资成本1.27%左右,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差应该是由财政补贴(即财政贴息)。同样,截止3月22日,用来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5000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实际投放出去的更是仅有1300多亿元,据介绍此部分贷款的利率水平明显低于4.55%,但具体有多少优惠幅度不得而知。

  不能否认“精准”“滴灌”措施的意图意义和非消极作用。定向降准、专项再贷款、再贷款再贴现,都属于定向和边际措施,意图精准支持某些特定行业和企业,尤其是与疫情防控紧密关联的行业企业,大疫当前确有必要。

  但是,现在到了普适性的宽松手段不可缺位的严峻阶段,仅仅定向和滴灌已经远远不足。当下供需夹击未消又添外需冲击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企业均处于困境,都盼望或渴望甘露滋养。而且,相对于增加信贷投放等数量手段,更需要降息等价格手段。

  且不说欧美央行大幅降息,甚至不惜一降到底(如美联储),单从国内宏观经济和企业状况来说,也是迫切地需要大幅降息。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持续加大,企业利润率已经明显回落,降息已经是应有之义。今年以来,企业受到疫情接二连三的冲击,经营更加困难。大幅降息不仅必要,更是必不可少的政策措施。

  大幅降息是大家共同分担困难、共渡难关的最实在最有用的举措。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遇到的困难已经不是哪一家公司、哪一个行业或哪一个地区遇到的问题,而是全局性、全国性、全民性的问题。当前实体经济部门遇到的困难,绝不是简单的给予部分增量资金就能解决的,更需要全面降负,即降低巨量存量融资的融资成本。

  疫情以来,我国的降息幅度是远远不足的,远不及实体经济部门遭遇到的困难。1月23日武汉疫情防控措施升级后,我国贷款利率的最重要基准一年期LPR仅仅降低了10个基点,简直毛毛雨,杯水车薪。这一幅度,从国际看,大大低于同期主要国家央行的降息幅度,从国内看,大大低于同期我们国家的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的加大程度以及企业遭受到的困难和损失。截至2020年2月,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高达257.18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55.78万亿元,利率居高不下,意味着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另据央行统计,截至2020年2月,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为100.26万亿元,如果降息25个基点,仅从企业贷款角度看,按年计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500亿元,如果是降息50个基点,按年计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5000亿元。降息不仅会减轻企业的贷款成本,也会降低企业通过债券、信托等其他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截至2020年2月,企业债券融资余额为24.27万亿元,贷款利率降息幅度在很大程度上会传递到企业债券利率上,假如减一半企业债券采用浮动利率定价,降息50个基点,将为企业债券融资节约逾600亿元的年化成本。

  降息是资金借出者向资金借入者的让利,在经济已经或有陷入困境的危险时,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的措施,对实际资金供需双方都有利,也是双方都能够甚至乐意接受的政策措施。

  还有一点也必须说一下,通胀根本不是问题,也不构成降息的障碍。当前CPI较高,主要是疫情影响、高猪肉价格等临时性、短期因素造成的,而且从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价值走势看,我国CPI持续回落是必然趋势。还有,更能反映我国物价走势的核心CPI,近年来呈现明显的通缩趋势,与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持续加大相互印证。去年以来,我国就业压力已经有所加大。在当前遭到疫情影响以及国际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的困境之下,我国的就业压力问题将更突出。如果任由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持续加大,任由大部分企业陷入困境,今年就业压力有可能超过2009年上半年时。即使包括食品在内的CPI居高不下,在面临物价与工作岗位选择时,居民宁可忍受较高的通胀,也不愿意失去工作岗位。

  前期(2月20日至3月23日)欧美股市大跌暴跌,我国股市跌幅(以上证指数衡量)较小,还在于我们跌无可跌,本来估值就已经超低。如今,欧美股市出现大幅反弹,如美国道指3月31日收盘相对于2月23日的低点已经反弹20.33%,而我国上证指数仅反弹3.91%(3月31日收盘指数相对于3月19日盘中最低点计算而来)。

  有部分专家或建议或预测,我国应借率先新冠疫情之机实现弯道超车,将人民币资产发展成全世界疫情期间唯一的避险资产,由此前的被收割转变为主动出击、收割别人。但是,怎么样才可以实现呢?一个持续下行的宏观经济和处于弱势的股市,至少无益于上述理想的实现。

  有人预测或期盼,A股走出独立行情。A股确实具备走出独立行情的门槛。我国率先控制住新冠疫情,企业复工复产在加速,经济社会生活在加快回归正常。而且根本上,我们国家的经济仍具备长期向好的发展的新趋势。还有,就是A股估值无论纵向还是横向比较,估值水平极低。

  那么,为什么没有走出独立行情呢?主要是该用的大幅降息措施迟迟不用。大幅降息、果断降息,既能解决短期的市场恐慌问题,更能立足长远解决企业未来的发展动力问题。在市场和企业充满期望时,反而是逆市场预期而行,屡屡让市场和企业失望,股市焉能不跌?!

  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实现人民币资产成为全世界疫情期间的唯一避险资产,除了我国率先走出疫情阴霾这一有利条件外,还特别需要我国广大企业保持良好的经营活力,有良好的融资条件和充足的资金实力,而A股走出独立行情是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弯道超车,需要动力,而且是需要额外的动力。没有充足的“油料”正常行驶都难,更别妄谈弯道超车了。

  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角度看,无论着眼当下还是立足长远,尽早果断大幅降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