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启动实施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

发布时间:2024-03-04 来源:m6米乐官网app入口在线问

  (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榆林在行动)榆林 市启动实施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 到 2025年实施300万亩,力争亩均实现节水30%、节肥20%、节劳20%

  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榆林市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快速推进全市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更好地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巩固“陕西新粮仓”,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和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我市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300万亩,其中滴灌95万亩,包括漫灌改滴灌60万亩、喷灌改滴灌25万亩、智能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10万亩;新增补灌面积90万亩,包括四位一体集雨补灌50万亩、软体集雨窖补灌40万亩;推广旱作集成技术115万亩。改造建成一批高效节水型现代化灌区。力争亩均实现节水30%、节肥20%、节劳20%。实现大水漫灌得到杜绝,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发展得到限制,推动工程节水、作物节水、制度节水有效融合,着力把我市打造成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市。

  未来五年,我市实施改造提升工程,将大水漫灌改滴灌,选择农田基础设施较好、有水源条件、农民积极性高且有一定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经验的地区实施60万亩,项目建设按照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标准实施,配置灌溉和施肥系统。借鉴内蒙古、河北等地喷灌改滴灌的经验做法,由企业实施节水改造,推广喷灌改滴灌25万亩。实施智能水肥一体化示范建设,重点把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普通滴灌区、喷灌区、漫灌区升级改造为全自动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区,示范推广10万亩。

  改造的同时,加快新建扩面,积极发展山旱地“四位一体”集雨补灌,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推进土地集中流转的村镇,采用“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土工膜窖高位储水+膜下滴灌补水”的“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实施集雨补灌50万亩,2022年重点开展试验示范,逐步面向全市。实施新建软体集雨窖项目,在南部山区、白于山区已建成的宽幅梯田、苹果栽植区等区域选择具备水源条件的集中连片地块,新建一批软体集雨窖,新增40万亩补灌面积。

  在南部丘陵沟壑区和白于山区,推广地膜覆盖+耐旱作物+抗旱保水剂+增施有机肥+全程机械化等综合旱作技术,重点对加厚地膜、渗水地膜等新型地膜和保水剂、生物有机肥给予补贴,完善地膜回收补贴机制,减少地膜污染。积极开展土地深松,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加大人工降雨力度和购置储备人工增雨相关设备,在作物“出苗”“出穗”等关键生长期遇到严重干旱时及时进行人工增雨。

  在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苹果作物上着力打造一批“百千万亩”集中连片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主推“四位一体”集雨补灌、软体集雨窖、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和旱作集成技术等。每个县建立3-5个不一样核心示范区。在定边、府谷、神木、榆阳、横山等县区,建设一批玉米、马铃薯高效节水核心示范区。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科学规划建设田间灌溉设施,因地制宜配套小型水源工程,加强雨水和地表水的收集利用。合理配套建设输配水渠(管)道、排水沟(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完善农田灌溉排水设施。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和滴灌等节水措施,支持建设必要的灌溉计量设施,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和用水效率。

  加强农田防护建设,以受大风、沙尘等影响严重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为重点,加大农田林网、坡面防护、沟道治理等措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加强农田输配电建设,对适宜电力灌排与信息化的农田,铺设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机井、泵站、微喷灌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完善墒情监测体系,每个县市区至少配备一套墒情自动监测设备,定期定点开展墒情监测工作,服务农业生产。

  我市将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与种植结构调整、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构建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的新型生产关系,突出玉米、马铃薯等优势特色种植品种,兼顾发展经济、饲用作物。

  在保障粮食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广谷子、高粱等耐旱、高产、高的附加价值的杂粮作物,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培养面积。适当压缩非优势区马铃薯、玉米、蔬菜等高耗水作物,引导发展适宜高效节水作物。在榆阳、定边、靖边、清涧等县区,建设设施蔬菜高效节水核心示范区。通过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降雨,减少地表水和地下水开采量。

  推进适水高效养殖业发展,示范推广肉牛养殖节水生产和渔业节水循环养殖模式。到2025年,建设一批规模化养殖节水核心示范场,辐射带动节水设施装备改造提升。

  推进土地集中流转,大力推广榆阳“一户一田”、靖边马季沟、绥德赵家坬等土地集中流转模式,促进小块田变大块田,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深入推动“三变”改革,实施村集体经济“清零消薄”工程,清除空壳村、提升薄弱村、壮大一般村、做强富裕村。建立由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负责本村节水灌溉设施设备日常管理、维护、运行等工作制度,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管护模式。

  推进农业水价制度改革,开展农业水权确权登记,认真落实《水法》精神,尽快进行取水许可清理,明确取水权。严控新打井审批程序,严禁新打井以大水漫灌方式建设水浇地。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根据本地水资源和土壤状况、农业生产水平和种植结构、农业用水量及用水户承担接受的能力等情况,合理确定不一样的区域、不同作物用水定额,明晰初始水权,保障农业合理的用水需求。实行阶梯水价,超出定额用水加价收费,建立奖罚制度,充分的发挥水费对节约用水的调节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