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日科普宣传【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地下水”知识你了解多少?

发布时间:2024-05-22 来源:m6米乐官网app入口在线问

  地球上的水97.2%为咸水,淡水仅占2.8%,除了冰川和冰盖,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而这些赖以生存的淡水中,有98.5%是地下水。

  水循环通常是指在太阳辐射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大气、地表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水分之间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循环。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海洋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小循环。地下水通常主要参与全球水循环。

  地表水、浅层地下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圈。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形成降水。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集于江河湖沼形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广义的地下水是指地面以下赋存于土壤和岩石空隙中的水。通常理解的地下水是指含水层中可以运动的饱和地下水,属于狭义地下水。地下水往往具有水质好、分布广、便于开采等特征,是生活饮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水源。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包括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表河流、湖泊、凝结水等。土壤和岩石中存在大量的不同大小的孔隙、裂隙、溶隙,还可以形成非常巨大的地下暗河和溶洞,这些空间就是地下水储存的空间。地下水贮存空间大小、连通性以及空间分布等影响地下水的分布与运动特性。

  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有密切水力联系。由于受到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开采活动等因素影响,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有补给或排泄关系。山前冲洪积扇地区地下水埋藏深度较大,地层多为渗透性良好的砂卵砾石,通常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平原区地下水一般埋藏深度较浅,通常地下水补给地表水。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一下子就下降,显著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密切水力联系,二者在水质上也存在密切关系。受到污染的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极易造成地下水污染。由于地下水赋存在地质介质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使得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之间往往存在很明显的差异。

  (1)孔隙水主要赋存和运移于松散沉积颗粒构成的孔隙中。孔隙水储水空间分布比较均匀,连续性好。

  (2)裂隙水主要赋存和运移在岩石裂隙中,包括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裂隙水储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连续性差,非均质各向异性显著。

  (3)岩溶水又称为喀斯特水,赋存和运移在碳酸盐岩的溶洞、管道和裂隙中。岩溶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时间上变化强烈,流动迅速,排泄集中。

  地下水具备极其重大的水资源属性。由于地下水水质良好,分布广泛,水量稳定而成为饮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我国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三分之一,全国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此外,一些特殊类型的地下水还具有医疗价值、工业开采使用价值、地热资源开发使用价值等。有些地下水由于土壤或地质条件的影响对身体有害,如氟含量过高。

  地下水具有生态属性。地下水在维持生态环境系统演化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下水超量开采所引起的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将产生地表植枯死亡、生态退化、水土流失、河流湖泊萎缩消失、荒漠化、沙漠化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地下水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进入地下水,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或)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其质量下降的现象。地下水污染改变地下水的基本资源和生态属性,影响地下水使用功能和价值,造成需要我们来关注的环境风险与环境安全问题。

  引起地下水污染的物质来源称为污染源。地下水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如矿山、油气田开采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和堆积,农业生产施用的肥料和农药、污水(或再生水)灌溉,市政污水管网渗漏、垃圾填埋的渗漏等。随着土壤和地表水环境污染的加剧,量大面广的污染土壤(层)和受污染的江河湖泊已成为地下水的持续污染源,使地下水污染与土壤和地表水污染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1)地下水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不足以满足饮用功能。当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因污染水质指标超过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时,地下水基本丧失了作为饮用水的功能,威胁饮用水环境安全。

  (2)利用受污染地下水灌溉农田,威胁农产品安全。如使用受重金属污染的地下水灌溉农作物,将造成农作物出苗不齐、植株矮小、叶片萎黄及农副产品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引起农产品质量下降。

  (3)居住区地下水污染,通过有机物挥发吸入、皮肤接触等暴露途径,危害人体健康。

  此外,也需要大力宣传地下水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治的重要性,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保护地下水环境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