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兰考农业产业高效发展

发布时间:2024-01-15 来源:精准农业(水肥一体化)

产品介绍

  7月15日,在兰考县红庙镇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种粮大户李爱国在承包的1000亩玉米地里进行第二轮秋作物灌溉。

  “去年小麦受秋汛晚播影响,年前苗情偏弱,但这儿1000亩地里,有先进的水肥、监控、田管系统,种的是高产稳产、抗病性好的良种,今年亩产达1400斤,从种地以来,我没见过这么高的产量。”李爱国说。

  李爱国喜悦的感受得益于兰考县稳步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让农田基础设施“硬件”和耕地质量“软件”都得到了有效提升,还让种植户都可以轻轻松松成为“种粮大户”。

  兰考县总人口87万人,县域面积11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2万亩。近年来,兰考县先后荣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河南省高标准农田评价激励县。

  兰考县的高标准农田是怎样建设的?记者正常采访了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

  李明俊和记者说,近年来,兰考县始终牢记习嘱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截至目前,全县统筹整合各类资金13.8亿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4.12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94.2%。

  “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使全县粮食产量节节攀升。今年全县小麦产量42.538万吨,为稳定粮食生产作出突出贡献。

  近年来,兰考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的方法,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管制,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兰考整体地势低、地下水位高、盐碱含量高,风沙、内涝、盐碱成为长期制约兰考经济发展的“三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兰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目前仍有部分沙化土地,有机质含量低、漏水漏肥严重、农业产出率低,影响农民增收。

  为提高耕地质量,兰考县委、县政府积极谋划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融合科技元素,全力发展循环经济,使畜禽粪便等生成有机肥,并通过开展农村垃圾分类,使可腐烂的湿垃圾就地堆肥返田,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提升高标准农田生态功能。

  兰考县因地制宜,在县域范围内开展集中连片整治工作,打破乡与乡之间的界限,将全县基本农田规划16个万亩方22万亩,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

  李明俊强调,兰考县在对成方连片土地进行规划的同时,统筹兼顾、科学布局,坚持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不搞一刀切,对个别习惯种地的老人,留出零星小方土地,满足他们种地的心愿,既妥善解决了大方土地流转难的问题,又密切了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关系。

  李明俊说,2021年,兰考县启动了第一批16个万亩方22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按照亩均4000元的投资标准和“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的“五化”要求,以智慧农业为导向,以信息化建设为引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结合现代智慧农业物联网,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再次描绘“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画卷。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兰考突出“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围绕田间农事机械化、田间灌溉智能化、田间管理精细化,采用中心支轴式喷灌、绞盘自走式喷灌、固定式喷灌、半固定式喷灌、伸缩式喷灌、微喷灌等六种节水灌溉模式,通过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喷灌智能控制管理系统有机融合,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双水源一系统”高效节水灌溉,有效改变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农业生产节水30%以上。

  新建的兰考县高标准农田科技管理中心,融入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可视农业、农业气象、无人机喷防、人工降雨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预警防控等先进的现代农业管理系统,建立以植保站、农技推广站、土肥站为依托的农技支撑体系,开展技术创新集成推广,可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生态及生活环境,为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据测算,1个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年节约水量57万立方米,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944亩,田间道路通达率达到100%,项目区机械化作业效率提高10%以上,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27万公斤。农民年纯收入总额增加247.23万元,人均增收338.64元。

  李明俊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兰考县在专门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高位统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县级监管、乡镇管理、专业监理、群众监督和第三方质量检验“五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做到“全过程”监管,确保工程高质量。

  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工程质量,也是监管的重点。兰考县组织多方力量,从原材料采购、工序管理、过程管控等各环节“严防死守”,并规定,所有进场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设备都必须有出厂合格证书,并要进行自检、平行检测和第三方抽检,对检测不合格的材料坚决清场。

  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上,兰考县采用了“EPC+O”(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统筹整合优质资源,深度优化设计的具体方案,合理控制投资成本,大大降低管理费用,有序推进工程进度。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要求工程质量控制,落实好项目建设责任主体,严把工程质检关,规范工程项目施工,严守质量红线。目标就是确保把高标准农田建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和廉洁工程。

  兰考县在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上强化属地责任,本着“一建就管”的原则,坚持管护关口前移,对通过竣工验收的高标准农田,及时组织乡镇完成固定资产登记,坚持“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将管护工作制度化,签订管护协议书,明确管护责任人,筹集管护资金,确保项目工程长期高效率发挥效益。

  目前,全县共选聘415个井长和415个管护员,采用“商险”基金管护模式,为全县机井投保,实现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按照6元/亩管护经费标准,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进一步拓宽管护经费来源,确保管好、用好。

  如何在大幅度改善农田耕作条件的同时,服务好项目区的老百姓,是用心守护的底线。

  兰考把农田质量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益统筹起来,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坚持以蜜瓜、红薯、花生“新三宝”特色产业为抓手,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蜜瓜产业强镇、1个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1个省级蜜瓜湖羊种养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354家合作社和215家家庭农场,带动8.4万余人参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稳步增收。

  红庙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施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保险公司”新型规模化经营模式共实现规模化托管1.5万亩,每亩为群众降低种植成本150~200元、以订单方式增收约200元、为村集体经济增加管理费50元,同时,还能解放劳动力5000余人通过务工增收。

  在此基础上,兰考大力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37个,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达到108个,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个,兰考县成为全省第一个绿色食品破百县,“拼搏兰考好产品”获得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兰考县按照‘中国人的饭碗任何一个时间里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嘱托,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16个万亩方为抓手,在‘十四五’期间,拟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45万亩,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为稳定粮食生产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确保惠民工程见实效。”李明俊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