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大棚产量质量双提高”(乡村新事)

发布时间:2024-01-20 来源:精准农业(水肥一体化)

产品介绍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跳出了‘农门’,非要再回到山沟沟里当农民,咋想的?”每当听到这些话,朱旭辉都会说,“因为我的家在这里。”

  朱旭辉的家乡在浙江小城仙居。这里钟灵毓秀,不仅有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也给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营造了一方世外桃源般的天地。

  说起仙居,很多人首先想到杨梅。今年6月,“仙居杨梅60元一颗出口迪拜”的新闻,让这座小城着实又火了一把。经常有人说,“中国杨梅看浙江,浙江杨梅看仙居”。在仙居,不少村民家里世世代代种杨梅。

  大学毕业后,朱旭辉在杭州从事品牌管理工作。两年后,辞职回乡,开始了杨梅种植。“很多人说我头脑发热,但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家乡的杨梅是陪伴我长大的伙伴,就连我的学费都是杨梅换来的。再说,我从小就对农业感兴趣,大学学的也是农林园艺技术专业。这条根,我断不了。”他说。

  成为一名专职“梅农”后,朱旭辉开始了农耕的生活,尽管辛苦,但干劲十足。可是不久后的挫折,把他打“蔫”了。

  “温湿度多少最好?”“怎么提高土壤肥力?”一连串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醒他,自己还是个杨梅种植“门外汉”。

  不会种,就学。向书本学、向老一辈梅农学。渐渐地,朱旭辉摸索并总结出了一些杨梅种植经验,也发现了杨梅生长过程中的“先天病”。

  杨梅喜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却又耐寒不耐旱,因此高温烈日是“天敌”。此外,它虽喜湿润,但因其无表皮、果“娇嫩”,害怕风吹雨打,十分脆弱。恶劣天气不仅影响杨梅的产量和品质,收购价也会大打折扣,受了伤的杨梅只能卖到正常价的1/4。所以老一辈过去总说,种杨梅是“靠天吃饭”的活儿,一遇天气变化,为防止杨梅减产,全家老小都得去山上盯着,耗时又费力。

  但在朱旭辉看来,现代农业早已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在“不和老天爷作对”的前提下,一定会有其它的解决办法。

  经多方学习,在县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朱旭辉把眼光盯上了智慧大棚。有了它,杨梅再也用不着怕蚊虫叮咬、鸟啄及刮风下雨了。

  可是,搭建大棚成本比较高,家里50亩大棚建起来要400多万元。在团县委、县农业农村局专项补贴,以及家人的支持下,资金难题终于解决,“大棚计划”得以推行。2019年,20亩杨梅大棚建起来了。

  朱旭辉的智慧大棚内装了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即便人不在山上,通过手机也能看到大棚内部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点一下电子设备屏幕便可一键操作大棚开合。

  白天温度高了,手机点一点,大棚里的喷灌系统会自动给杨梅树喷水;晚上湿度过高,大棚可实现自动开膜,让杨梅吹吹风,呼吸新鲜空气;刮风下雨了,点下手机,大棚便自动卷膜,棚内杨梅再不会被风吹落、被雨打掉了;土壤肥力不足了,把肥料配好,点下手机就可以自动施肥……精密的数字化调控下,大棚杨梅保持了较好的品相和甜度,不但可以提早20天上市、产量提升一半以上,价格也能卖得更高。尝到智慧种植甜头后,今年,朱旭辉又建起了近30亩二期大棚。

  杨梅采摘期也就两周多点,不仅果期短,还很娇贵,不耐存储,“一日色变,二三日味尽失”。鲜度是杨梅的生命,每年收获季,种植户不得不起早贪黑争分夺秒采摘杨梅。为了跟时间“赛跑”,采摘过程中,人工磕磕碰碰少不了,过去,杨梅损耗率非常高。

  向技术人员请教后,朱旭辉在山上装了“小火车”。如今,一辆辆“小火车”在海拔300多米的乌岩山上蜿蜒行驶,不仅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还大幅度的降低了杨梅运送过程中的损耗。

  为了逐步提升杨梅种植的精细化管理上的水准,最近朱旭辉琢磨着再购置几台无人机,填补施肥空白,努力将这片杨梅园打造为更具科技含量的“未来农场”。

  放眼全国,像朱旭辉一样的高素质农民还有很多。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的返乡创业青年深耕科技强农、科技兴农,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人才基础。“今后,我会继续用自己所学反哺家乡,力所能及地为其他梅农传授大棚管理等经验,和大家一起畅通收购链、拓宽销售链、完善运输链,带动梅农共同致富。”朱旭辉信心满满。

  人民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王震)12月29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和中国互联网协会指导,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中国互联网协会区块链技术应用工作委员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可信区块链标准推进委员会和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可信区块链峰会以线上形式召开。 本次峰会以“用科技创造信任”为主题,围绕赋能数字化的经济发展、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构建价值互联网可信底座等关键议题,众多业内产学研专家共话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生态最新进展,发布最新成果。…

  “新冠病毒感染者购药保障平台”上线日电(记者申佳平)12月29日,在工业与信息化部召开的“疫情防控重点医疗物资保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与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司长何亚琼介绍,针对一些地区抢购囤药,患者对部分紧缺药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工业与信息化部会同商务部组织阿里大药房、京东健康、美团网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在天津、石家庄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冠病毒感染者购药保障平台”。 目前,该平台已在北京、浙江、河北等11个省市上线万名患者,农村偏远地区服务人群占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