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传统智慧 显生态价值(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24-01-21 来源:配套硬件产品

产品介绍

  近日,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四川省通济堰灌区、江苏省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和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4处工程全部申报成功。至此,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0处。

  我国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这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

  我国是农业古国,也是灌溉大国。悠悠岁月长河里,古人建设了翻山越岭的渠系、结构精妙的涵闸、设计巧妙的堰堤。

  这些灌溉工程润泽平畴沃野,饱经岁月洗礼,见证了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传承着中华民间传统文化,许多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年新添的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哪些特色?目前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该如何继续保护好这些瑰宝?

  从天府粮仓到江南水乡,从连绵丘陵到低洼之地,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属于不一样的灌溉工程,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成都平原,岷江奔涌。千百年来,通济堰灌区引清水浇灌万顷良田。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党委委员李忠孝介绍,通济堰依河势水势而建,进水口选在岷江、西河、南河交汇处,充沛的水源满足了灌区农业用水需要。筑坝开渠还顺应地形走势,可让河水自流入田,大大降低了用水成本。此外,辫状渠系也是通济堰的一大特色。干渠纵横贯穿,支渠斗渠交织延绵,宛如发辫。“洪峰到来时,辫状的渠系布置可拓宽河床,迅速降低汛期水位,减少损失。”李忠孝说。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核心区位于江苏泰州兴化市。“这里是里下河腹地的湖荡沼泽地带,遍布着千千万万座水中土丘。古人为了抵御洪水,垒土成垛,垛上垦田,造就了万垛齐耸、千河纵横、稻田棋布的壮观景象。”兴化市水利局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科科长朱荣慧介绍,垛田建设持续开展,慢慢地发展成包含圩堤、灌排渠道、水闸等在内的复合灌排工程体系,并沿用至今。

  在浙江省松阳县,青山环抱间,松阴溪蜿蜒向前。坐落于此的松古灌区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松古灌区以松阴溪为水源,筑堰蓄水,通渠引水。干支毛渠互相交织,串联起一座座河塘,形成了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千百年来,当地还探索出了轮灌制,上下游依次引水灌溉,提高了用水效率。”松阳县水利局河湖管理中心主任李潮胜说。

  落差近千米的陡坡梯田,是江西省崇义县上堡梯田的特点。这里梯田层层叠叠,依山延绵,似螺似链。“上堡梯田充足表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山顶森林茂盛,涵养水源;溪水顺山而下,节省人力;梯田沿山体布置,垒石筑埂,保持水土。完善的灌排体系形成了山养林、林蓄水、水润田、田保土的良性循环。”江西省水利厅宣传文化办公室主任占任生介绍。

  “新入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古人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地势、水源条件、生态环境等,创造性地设计建造而成的。这些工程具备引水、蓄水、配水、排水、防洪等完备功能,凝聚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水智慧、哲理、工程技术与管理理念。”国际灌排委员会荣誉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总工程师高占义介绍。

  “历史上,我国建设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沿用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成为一座座活态的水利工程博物馆。”高占义说。

  不久前,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的水稻喜获丰收。“今年村里水稻种植培养面积比去年增加130亩,亩产达780.2公斤。”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说。

  沉甸甸的丰收,便受益于通济堰。作为一座灌排兼容的水利工程,通济堰至今依然承担着向成都、眉山2市4县(区)提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任务,灌溉面积达52万亩。

  通济堰管理处运管科高级工程师陈志明介绍,通济堰因地制宜,巧妙地实现了灌溉、抗旱、防洪等综合功能,还建立了符合实际的管理体系。近年来,通济堰灌区逐渐完备水利基础设施,供水能力不断提升。

  一座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我国水利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依然为灌良田、护安澜、兴产业提供着有力的支撑。

  松古灌区至今仍灌溉着16.6万亩良田;位于湖南省新化县的紫鹊界梯田,独特的自流灌溉系统,让潺潺流水源源不断滋润着稻田;去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潦河灌区,是江西省兴建最早的多坝自流引水灌区,目前灌溉农田33.6万亩,惠及人口26万……

  路从景中穿、人在画中游,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凭借着独特的水利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我们充分挖掘水上森林、湿地公园、生态水面等潜力,鼓励农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让垛田再生‘金’。”朱荣慧说。

  “灌溉工程遗产承载着灿烂文明,是祖先的宝贵遗产。守好瑰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李潮胜说。

  李潮胜介绍,松古灌区不仅有丰富的古堰水文化遗产(物),还保存大批相关的榜文、碑刻(志)、摩崖石刻、文选等资料。

  “我们已发现和验证元、明、清时期的碑刻14方、榜文18篇,真实还原了灌区立项选址、政策处理、水量配置、长效管理等近乎所有古堰水事管理事项,这些是研究我国中小流域灌区古代灌溉工程的宝贵实物文献。”李潮胜说。

  “我们在全面摸排、收集、整理遗迹遗存的基础上,加强完善水利博物馆、推进现场水文化展示工程等,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载体。”李潮胜说。

  朱荣慧介绍:“去年兴化水利文化馆建成,围绕垛田水利历史、文化和遗产保护,全景展示‘锅底洼’的地形、垛田的形式和五湖八荡七纵七横的水色,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垛田文化。”

  同时,管理保护制度也在逐渐完备。崇义县出台对上堡梯田的管理保护制度,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设立保护区。眉山市也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遗产宣传教育体系、保障措施体系、文化挖掘及展示体系、利用与发展体系等,让千年古堰持续造福灌区人民、服务地方发展。

  高占义建议,今后有关部门应着重摸清“家底”,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编制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利用的关系,探索长效管理运行机制,让古老的灌溉工程遗产持续焕发生机。

  此外,专业的人建议,下足绣花功,深度挖掘灌溉工程遗产的工程价值、科学价值、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使之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载体。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做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