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看“小农水”如何畅通灌溉“微循环”

发布时间:2024-03-23 来源:配套硬件产品

产品介绍

  时下,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种粮大户周广文承包的300亩油菜长势正好,周围农户纷纷到这里购买油菜苗移栽到自家田中。

  “上个月晚稻收割后,周围山塘水源还很充足,我就头一回尝试种起油菜,没想到长势好得出奇!”周广文介绍,他家的农田位于茶亭镇中心位置,地势较高,目前无法通过灌区引水,农田灌溉主要是依靠附近山塘。

  “从前,山塘淤积渗漏严重,每年收完稻谷后,基本就干涸了。今年山塘经过整治后,灌溉水源充足,我们又能多种一茬油菜。明年4月,这里将是一片油菜花海!”憧憬未来,周广文满怀期待。

  农业的命脉在水利。湖南有大小山塘166.7万口,是农业灌溉用水的重要来源。今年起,湖南开展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三年行动,恢复塘容,畅通水渠,提升灌溉能力。目前,全省已完成山塘清淤整治2.55万处,畅通“中梗阻”渠道2167.07公里,提升51.76万亩山上经济作物灌溉保障能力。

  “蓄得住水、灌得到田、上得了山”。自古享有“九州粮仓”美誉的湖南,通过新时代探索实践,正焕发新生,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水利力量。

  11月24日,在双峰县走马街镇梅仑山村,清淤整治后的牛栏塘水面在微风吹拂下泛起阵阵涟漪。

  “没清淤前,这口山塘的淤泥快堆到与岸边的混凝土砌面相平。”走马街镇镇长贺威指着距离水面近1米高的岸边说,单这口山塘,清淤后就能增加近6000立方米蓄水。今年走马街镇已经整治了300多口山塘。

  “县里按照省里的统一规划部署,制定行动方案,落实配套资金,全方面推进‘小农水’建设和运行管护。”双峰县水利局局长何述辉说。

  各市县的统筹推进离不开省级层面的全力支持。自湖南开展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三年行动以来,省委、省政府格外的重视,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多次专题调度,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加强工作统筹推进。2023年7月,湖南省人大常委会还出台《关于加强农业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的决定》,从法制层面推动解决农业小型水利设施老化、水渠不畅等问题。

  法制护航升级探索,专班推进协同作战。湖南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单位组成“小农水”工作专班,细化任务清单,建立协调机制,挂图作战,分片督导,把“小农水”建设和管护行动纳入重点民生实事高强度推进。

  强立法、建专班、清单管理……“小农水”建设管护在湖南水利改革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在茶亭镇狮子岭村,一口口标准化山塘星罗棋布,一条条供水渠道畅通无阻。“今年。我们已整修山塘13口、渠道4条,增加蓄水能力5万立方米。”狮子岭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周胜华介绍。

  一个村的“小农水”项目就如此之多,放眼湖南全省,任务繁重,项目资金从哪儿来?

  “各地通过加大地方财政配套、整合资金渠道、引导受益主体筹资筹劳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湖南省水利厅有关负责的人介绍。省级层面,统筹涉水涉农、乡村振兴资金10亿元,实施“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地方层面,市县、乡村已筹资超15亿元。

  立足长远的规划,协调统一的体系,真金白银的投入,给三湘大地一个个“小农水”建设管护项目按下“快进键”。湖南坚持多方推动、多元投入,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引领全省农业灌溉生产迈上新台阶。

  激活“小农水”项目,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将农民对项目落地的迫切期待转化为自身参与建设管护的积极性,让农民从单纯“受益者”转变为“自选、自建、自用、自管”的“参与者”,湖南因地制宜探索出新。

  今年,一场“小农水”擂台竞选活动在通道侗族自治县水利局举行,来自58个村的竞选项目经过层层遴选,在97个村中脱颖而出。

  “笔试环节,由各村填报项目的必要性、筹工筹劳方案、‘以工代赈’方案、建后管护方案等;面试环节,有关人员公开陈述项目优势、工程效益、群众意愿、保障措施等。”通道县水利局副局长吴正发介绍,“通过这一种方式,形成‘村村争项目,户户想参与’的积极氛围。”

  吴正发打开手机,展示当时竞选现场的视频。“我对万佛山镇官团村项目的印象很深刻,他们申请硬化1.2公里渠道,解决原本土渠渗漏严重、末端农田时常灌不上水的问题。”

  如今,得益于“小农水”项目的顺利实施,官团村大片农田里的水稻早在1个月前就已收割完成,留下一截截稻秆伫立田间。

  “‘小农水’项目是我们从始至终期盼的,也是我们积极争取的,来之不易,一定要搞好!”官团村支部书记石庆鹏说。

  早在申请项目前,石庆鹏就在村里召开了“侗寨鼓楼会”,专门和村民研究村里“小农水”项目如何建。“我们结合侗族习俗,在村民聚集点广泛宣传‘小农水’建设管理的有关政策,树立自己出力、自己受益的思想观念。”石庆鹏说。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凝聚建设工作合力。湖南各地广泛发动群众,营造大干“小农水”的建设热潮——

  韶山市通过组长会、户主会等形式,从村民代表会选举产生项目理事会作为实施工程单位,调动村民积极性;溆浦县对组织健全、村民积极的村优先安排项目,全力保障资金;邵东市成立“乡贤工作站”,发动乡贤及种粮大户筹措资金400万元用于山塘清淤……

  “这都是我们自己的事儿,‘小农水’建好后地里不愁没水了,收成不愁没保障了,当然要全力支持!”双峰县走马街镇梅仑山村支部书记谭柏权说。

  “建标准山塘,助农业生产”的标牌立于山塘一侧,再力花、美人蕉等植物点缀水面,远处成片的蓝莓种植地为冬日的山间增添一抹绿色……11月23日,漫步于长沙市望城区狮子岭村洪家坳小塘边,灵动的水景与村庄融为一体,令人心旷神怡。

  望城区有山塘7255口,散布在田间的渠道众多。过去,部分渠系不畅、山塘淤积渗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短板。如今,望城区借“小农水”建设管护三年行动契机,带动旁边的环境美化、产业升级,擦亮了“生态底色”,也提升了“发展成色”。

  “小农水”带来了好风景。在狮子岭村的山塘边,立着一块公益塘管家公示牌,上面标注了各级负责人的姓名及电话。

  “我们设立公益塘管家,制定‘三巡三管’的工作任务,日常巡查塘内水体质量情况,定期监测山塘淤积状况,并清理周围杂草和垃圾。”望城区水利局运管科工作人员周作霖介绍。原来泥沙堆积、杂草丛生的小水沟,已成了村民散步休闲的好地方。

  “小农水”带来了好“钱”景。最直接的变化体现在距离山塘不远的蓝莓产业园上。“‘小农水’改造前,我们用地下水浇地,费力不说,还要静置氧化才能用,现在山塘水充足了,蓝莓亩均产量能增加400多斤,亩均产值增加4000元!”智博蓝莓种植产业园负责人童爱民细数着“小农水”整治带来的收益。

  如今,这座占地1500亩、湖南省单体面积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还聘请附近村民种蓝莓、采蓝莓,帮助50余名村民解决就业问题,带动农民增收80余万元。“通过收益分红,每年村集体还能净收入18万余元。”茶亭镇副镇长王雅瑜说。

  今年6月,蓝莓产业园举办首届果蔬采摘节,仅开幕当天就吸引游客3000余人。趁着采摘节的热度,当地农户在沿线架起小摊,卖上特色农产品,增加营收近20万元。

  “现在,这片‘小农水’改造示范区被我们称为润田美丽宜居村庄,就是指水足了、水好了,滋润了我们的农田,还浸润了当地农民的心田!”王雅瑜说。

  “小农水”里有“大民生”。遍布于湖南田间的“毛细血管”,正为慢慢的变多的农田送去“生命之水”,为慢慢的变多的区域发展送去“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