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周刊数字报刊平台

发布时间:2024-01-15 来源:水肥一体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白准确地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近期,连续两周来,记者跟随县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一起,踏遍龙山内外,走过长河上下,在15个乡镇随处所见的是治水的人群、兴水的场景,一派派热火朝天的水利冬修景象为原本萧条的寒冬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记者的眼前,一口口清淤整治好的水塘、一度度加固修复竣工的河堰、一条条清淤整治完毕的沟渠、一座座除险加固的水库,还有许许多多正在抓紧施工的大小水利工程,无不成为一个个点缀我县水利事业美好画卷而闪耀的光环。

  行走在一个个水利兴修的现场,记者切身感受到,各乡镇、村组都十分注重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民情民意,区分工程轻重缓急,力求做到了“六个结合”,即:结合村庄整治、结合防洪保安、结合蓄水灌溉、结合旱涝保收、结合项目资金、结合山水田林路景综合整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相得益彰。

  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建议中精确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扎实搞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作,重点加强花凉亭灌区、方洲水库等大中型灌区的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挖潜,切实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建设标准化农田42万亩。

  自去年起,我县就紧紧抓住列为国家第三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的良好契机,行之有效地结合有关支农涉水项目,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全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努力提高农田旱涝保收能力。2012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03万亩,完成2011年度江塘、大石两个项目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力实施好新仓花园圩项目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

  2012年12月11日,记者在素有“鱼米之乡”的大石乡小农水项目区看到,棠林、大明、文桥、大石岭等村花灌区渠系建设工地,看到三五成群建设者们一片忙碌的景象。有的在抬石、有的在砌石、有的在铺设U形槽、搅拌机在搅拌水泥、挖土机在清理淤泥……

  正在现场负责指导和监督的县渠道管理所技术员蔡平东对记者说:“这项工程投资较大、涉及面广,主要是对棠林、兰卓斗渠进行达标防渗衬砌,渠道防渗防塌处理总长达19000米,其中:李桥严屋高切岭段明渠暗砌长900米、混凝土、浆砌石、U形防渗渠道衬砌长10100米、田间U形防渗渠道衬砌长8000米。同时,还相应配套新建渠道涵闸、桥梁、砂石机耕路和绿化工程。工程总投资918万多元,项目建成后新增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1.5万亩。目前,这项工程总体完成了95%,现在正在进行扫尾。”

  “今年新建的李桥支渠暗砌全长有900多米,在工程技术措施上是在渠道底部利用浆石新建高、宽1米多的拱形渠道,这样做才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渠道堵塞和水源渗透,保持水系长期畅通无阻,极大地提高了灌溉效率,这是在水利建设中可以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的一种新的模式,在最大限度上可以完全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核心问题”。

  而在大明村实施“三面光”的渠道兴修现场,已经建好的周庄支渠达1600余米,直接涉及农田灌溉6000余亩。

  “现在,国家拿这么多的钱,把多年未修的水渠从根本上进行整治,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国家真是帮老百姓做了一件积善积德的大好事。渠道底部、两边全部用混泥土做好,哪怕是处于下游的老百姓就再也用不着担心农田放不到水了,庄稼也就当然能够旱涝保收了。这么长的标准渠道远远望去就好像一条蜿蜒曲折的长龙,还十分雄伟壮观呢”。年过六旬的陈大伯笑着对记者说。

  同样,作为2011年度实施的高标农田建设项目区,江塘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成立专门组织,制定了详细方案,由乡、村、组和工程项目施工、监理单位共同派员跟踪指导和监督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抢抓今冬晴好天气,不断加快了工程进展。

  在五星村施工现场,1座长度近百米、高度10来米的渡槽即将浇注完成,巍然屹立的渡槽横跨两山之间,把“事关农业命脉之水”送过山谷,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田头地角,一路欢笑一路歌。

  “今后,象我村位于方洲渠系边缘化的农田灌溉这个明显问题可以得到明显解决。要知道,近十年来,由于方洲渠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导致灌溉受阻,渠道水流断断续续,尤其是到了渠系的尾梢,加之不多的水沿途渗漏,下游的农田就几乎得不到灌溉,严重影响了粮食收成。有时,在农忙季节,老百姓为了‘抢水’灌溉,邻里之间还经常发生争吵甚至打架,带来的矛盾较多。而现在,这条主干渠修好后,下游的农田灌溉就能得到保障了,群众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地处宿松接壤的五一村总支书记石庆友一席话,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2012年12月12日,据随行记者正常采访的江塘乡乡长金介平介绍:自2002年之后,方洲渠道渠系因年久失修损毁和堵塞严重等原因,停止了对所辖区域的灌溉。其农田用水主要是由塘堰提供,基本上涝不能排、旱不能收。正在实施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区,涉及五星、五一、龙山、龙寨等6个行政村,涉及受益人口近1.2万人。整个工程防渗渠道衬砌10多公里和改建渡槽两个,新建高标准农田近1万亩,新建渠系配套建筑物10多处;项目总投资达500多万元,受益区群众筹资和投劳折资100多万元。可以说,这项利民惠民工程建成后将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更会有力地推动“美好乡村”的建设步伐。

  作为我县粮棉生产大镇的新仓镇,几十年来,花园圩的灌溉问题一直显得极为突出,既是隐藏在当地广大群众的一块“心病”,也是困扰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大障碍。为此,县委县政府引以格外的重视,加大投入,连年整治黑河、新建或改造黑河提灌站、大兴排灌沟渠和当家塘建设,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使农业灌溉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今年,我县又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花园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

  2012年12月11日傍晚五点多,记者借着夕阳的余辉在花园圩中渠看到,尽管天快黑啦,可位于花园村、同心村境内的渠道内仍有几十位建设者在抬石、护坡,挖土机伸开铁爪,将抓起的黑色污泥装上农用车运走。

  “施工方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狠抓工程进度,确保每天都有100人左右上工,20台机械在工地作业。目前,已完成了全部清淤扫障工程预计工程在明年元月份将全部完工”,工程负责人王剑锋对记者说。

  “我们在工地施工大多数都是‘两头黑’,每天早晨6点半上工时天还没亮,晚上5点半收工时天已黑,一天劳动大概都是十多个小时,中午只休息一个小时,吃饭也是在工地上就地解决。虽然我们每天这样辛苦,也感觉到很累,但为的都是早点抢工期,使老百姓早一点受益”,正在施工的何明来坦言道。

  据了解,新仓镇花园圩片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正西面是丘陵,丘陵下边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撇洪沟。撇洪沟加上南、北、中三渠构成了花园圩片区的“排灌大动脉”。每年汛期,北圩外的黑河、南圩外的长河及撇洪沟都会有洪水袭来,多数时候河水会倒灌到圩内,造成内涝,庄稼被淹,粮棉减产,农业减收;而在旱季,由于三渠年久失修、淤积严重,河水不畅,渠岸渠内杂树丛生,严重影响了其排灌功能。特别是全长7200米的中渠,自西向东横贯整个花园圩,是圩内最大的排灌大动脉,流经5个行政村、80个自然村,涉及2.03万亩农田的排灌和2.3万多名老百姓的农业生产生活安全。

  同心村总支书记刘传胜对记者说:“不单单是中渠存在这样的现象,就连南北两渠和撇洪沟,以及圩内的28条小支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年久失修和淤积不畅的情况。只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大修过一次,80年代和90年代就基本没有修过,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村民们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就更不用说出钱出力了。同时,由于这些主干渠又穿村而过,沿渠两岸是村民的主要居住区,因此,村民向渠道长年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的现象相当普遍和严重,致使渠内出现了大量蓝藻,加之垃圾的腐化导致沿渠臭气熏天,河水乌黑,极大地影响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眼下,可好啦,政府投入这么大,把整个渠道整治一新,清淤护坡,防洪排涝,又解决了老百姓关注的灌溉难题,真是一举多得的德政工程”。

  看着这条兴修的崭新支渠,写在老百姓脸上的笑意,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的美丽。

  记者也相信,我县通过大力实施这些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的建设,粮棉油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三农”的发展也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会逐步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