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群两屏三轴四区五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解读陕西首部“多规合一”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发布时间:2024-05-28 来源:水肥一体化

  今年《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作为陕西首部“多规合一”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规划》为我省谋划了怎样的国土空间蓝图?5月2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对《规划》进行详细解读。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地区,建立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意义重大。《规划》明确了陕西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西部)科学中心和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中华文明和中国革命精神标识地的战略定位。

  要求立足资源本底,统筹国土资源开发和保护,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细化主体功能分区,提出了构建“一群两屏三轴四区五带”的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即关中平原城市群;秦巴山地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即包茂高速沿线发展轴、陕北长城沿线发展轴、陕南十天高速和汉江沿线发展轴;陕北长城沿线旱作区、黄土高原旱作区、关中灌区和汉江河谷盆地四大粮食生产功能区;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带、黄土高原果畜产业带、关中现代农业产业带、陇海铁路沿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陕南绿色循环产业带。

  《规划》明确提到构建以“三区三线”为基础的国土空间格局,以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为基础,突出底线约束和空间引领,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形成可考核、可审计、可追责的划定成果。

  《规划》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全省划定耕地保护面积4327.56万亩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379.43万亩。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区域及目前基本没人类活动、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空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水土流失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及极脆弱区域,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万平方千米。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引导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规划期全省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020年现状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1.3倍以内。

  陕西承载着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众多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黄河流域悠久灿烂的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以及三秦大地上的红色旧址、红色故事、红色文献、红色文艺等革命文化形态,奠定了陕西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

  《规划》以维护和彰显中华文明、中国革命和中国地理等三大标识为核心,遵循陕西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和基本地理格局,确立了“一河一脉、三区四带、两核七片、多点多线”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格局。围绕“一河一脉”自然地理格局,加强黄河流域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构建秦岭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凸显黄河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和秦岭作为中华民族祖脉的重要自然文化价值。融合地理环境和历史延承,保护和传承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文化区以及渭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红色文化带和汉丹江文化带。以古都西安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密集区和以革命圣地延安红色文化遗产密集区为核心,建设具有文化共识与影响力的文化核心圈,同时打造宝鸡、渭南、铜川、榆林、汉中、安康、商洛等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七个文化集中展示片区。构建丝绸之路、秦直道、秦蜀古道、秦楚古道、延州道等线性文化廊道,以空间规划彰显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自信。

  与传统规划相比,此次规划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建立了全省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统一共享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实现数、线、图一致和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的提高空间治理的一致性、高效率、可持续。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陕西将制定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评估考核、调整修改等系列规划实施制度办法;健全规划传导机制,将省级《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空间格局、重大任务等主要内容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总体设计中逐级层层落实,积极地推进详细规划编制,细化安排具体地块用途和开发建设强度等,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开展各类建设活动都必须依据详细规划进行。同时,强化规划实施监督,通过完善规划公开制度,推动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的全流程、多渠道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

  到2035年,实现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优化,基本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首席记者 龚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