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破局:微众银行精准滴灌中国科创小微

发布时间:2024-01-12 来源:技术支持

  微众银行推动着科技金融的“雪球”,正助力更多的中国版“高通”“ASML”“苹果”等科创公司群像崛起,也将为中国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科技增量。

  过去几年,一批中国领先的科创企业不断突破技术极限,在光伏、新能源、芯片等赛道强势崛起。

  国产光伏组件、电池片、硅片的全球市占率已超过75%,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已超过50%,云计算产业全球市场占比达到14.6%。

  但劣势和潜在风险亦不可忽视。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依然是我们国家的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尤其在芯片、光刻机、传感器、工业母机、核心工业软件等几十个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仍被欧美国家紧紧卡着“脖子”。

  以芯片为例,2023年的国产自给率仅约为23%。而根据规划,2025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要达到70%。另外,到2035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

  航向已经指明,时间紧急,任务繁重。我们一定要尽快冲破技术封锁,将“卡脖子”变为“杀手锏”,加速国产科技全面崛起。

  抢占科技制高点,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小微企业是中坚力量,他们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而即使是全球领先的科技巨头,也都经历过小微企业的发展阶段。

  不仅中国的小微企业,马斯克在创立Space X和特斯拉时也曾因为筹不到资金,卖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并四处向朋友借钱。直到2008年底,马斯克拿到美国航天局的16亿美元订单,两家公司才脱离濒死线。

  核心原因主要在于,传统风控原则下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是基于三张报表和抵押物,但现实中,绝大部分科创型小微都没办法提供清晰的财务报表和合格的抵押物。

  一位头部城商行的分行领导坦言,一种原因是科创型小微的技术转化周期长,经营风险较高。另一方面,像人才、文化IP、科研成果这类非货币性资产,传统银行很难去精准评估其实际价值,也无法授信。

  除此之外,科创型小微还时常面临着临时、大额的资金需求。例如在某个特定研发阶段,或原材料供应紧张时囤货等,他们必迅速筹集大量资金。

  但银行对公信贷审批流程繁琐、周期长,其贷款利率往往按年计算。无形之中,这就给企业增加了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导致很多科创型小微负担沉重。

  事实上,融资难题不仅仅局限于信贷市场。在一级市场,科创型小微同样是股权融资的“”。

  因为国内一级市场是个小圈子,仅有2000多个投资人。他们极为谨慎,往往要实地调研、做行业研究、根据营收模型测算业绩和回报率,最终才能投出资金。

  而中国仅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就接近9000家,其他科创型小微更是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海量的企业和潜在的信息差,注定了创投机构很难关注到个体。上文提到,即便如Space X、特斯拉优秀,在创立初期也很难拿到股权融资。

  而2023年,宏观经济环境承压、科创企业估值下滑、证券交易市场震荡低迷,使得创投机构更加收紧钱包。

  毕马威调研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球一级市场的股权融资已进入寒冬。2023Q3,全球风险投资共7435笔、投资总额为770.5亿美元,规模继续下降。

  “没想到下款这么快,一开始都有种不敢相信的感觉。”谈及初次在微众银行申请贷款,深圳市武测空间信息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小星依旧心潮澎湃。

  武测空间是一家将自动化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应用于传统测绘巡查行业的科创公司,其自主研发的轻量化实景三维数据展示平台meshseed已在深圳、广州、上海、香港等多地应用,已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但此前,由于项目回款周期长,武测空间曾遭遇过生存危机。彼时,张小星向传统银行申请了数笔贷款,但他发现审核和放款周期极其漫长,如果续贷,很可能会产生资金空档期,导致企业流动资金链断裂。

  一筹莫展之际,张小星了解到了微众银行科创贷款,随即在线上提交了资料。出乎他意料的是,这笔贷款竟无须抵押担保,且短短几分钟,公司就收到了资金,成功避免资金危机。

  答案其实藏在企业名字之中,微众银行创建时定下的“微”字,正包括了中小微企业,这是微众银行本身的初心和战略,而这也正是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题中之义。

  2017年,微众银行推出了国内首个线上无抵押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成功打通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最后一公里”。

  此后,又经过两年多的精心打磨和数据沉淀,无需抵质押、无需线下开户、全天候、智能化的微业贷科创贷款正式上线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超410万小微主体申请,累计授信客户超120万家,累计授信金额超1.3万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以下企业占企业客户总数超70%,超50%的授信企业客户系企业征信白户。

  而其科创贷款已辐射全国20个省、直辖市,共储备200万家科创企业客户,已有32万家科创企业申请,占所在地区科创企业总数的17%,在当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渗透率超过25%,累计授信超2600亿元。

  以深圳为例,在当地2.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有近50%的企业申请了微业贷科创金融服务,累计授信超360亿元。

  据悉,在数字化创投方面,微创投平台已于7月在微众银行企业金融APP上线。该平台的“微查找”“微洞察”功能,能帮助科创企业进一步探索创投机构的偏好赛道、风格和过往战绩,以及洞察创投市场变化和最新动态。它是一个感知创投市场节奏与温度的“传感器”。

  另外,微创投平台的“微推荐”功能运用了基于AI技术的企业机构匹配模型,相当于在股权融资双方之间搭建起一座“数据桥梁”,能为企业精准匹配合适的创投机构,进而提供数字化“贷+投”的创新金融服务。

  针对科创企业的其他需求,微众牵手保险机构创新推出了“科研保”,还与招聘平台推出了企业人才招聘等服务。

  时代浪潮激荡,这是一次中国金融机构践行初心和使命,以及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创新探索和实践。微众银行正为慢慢的变多的科创小微注入“金融活水”。

  事实上,破解科创小微融资难题,微众银行并不是第一个实践者,但率先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以分布式系统为例,它是微众的科技地基,将产品可用率提升到了99.999%以上,单个账户的IT运维成本降低至2元,仅为国内外同行的十分之一。这直接打破了小微信贷的“不可能三角”,也使得特色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能够在线上稳定运行。

  微众的数字化应用,打通了供需关系的堵点。如数字化大数据风控能力,主要依托银税互动、企业征信等政务数据和企业专利、知识产权等信息,来客观评估企业的信用状况。

  正是基于此,微众打通信息壁垒,彻底颠覆了传统信贷的抵押物模式,以线上无接触授信的方式,成功助力32万家科创企业更快“长出来”。同时,微众不良率继续保持稳健水平。

  另外,随着政企数据合法合规流通,数据价值得以持续释放,惠企政策开始“活起来”。如过去,政府希望把优惠政策传导至产业,但企业并不清楚自己适合哪一项贴息政策。如今,微众银行已接入深圳南山区、香洲区等政务平台,企业通过一键贴息功能就可以完成备案。

  微众还创新了“政银担”全线上批量化融资担保服务等模式,进一步助力科创企业“强起来”。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末,“政银担”模式已累计服务企业近4万户,放款金额超过350亿元。

  让“科技—产业—金融”循环“转起来”的背后,是微众的数字化精细运营能力,它利用数字技术洞察客户的真实需求,主动为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上文提到的基于AI技术,将科创企业和创投机构精准匹配,以及与险企推出创新保险产品,都是范例。

  但生态建设还处于开始阶段。微众银行透露,下一阶段将继续深化应用大数据、AI等新兴技术,继续扩大“朋友圈”,真正让“科技—产业—金融”实现正循环。

  可以想象,未来在微众银行企业金融的平台上,小微企业通过产业上下游的企业名片就能找到商机,通过“微推荐”就能精准匹配到创投机构完成股权融资,通过人才招聘平台就能精准找到比较合适的人才……

  微众银行推动着科技金融的“雪球”,正助力更多的中国版“高通”“ASML”“苹果”等科创公司群像崛起,也将为中国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科技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