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微灌浇出大丰收:水电省一半 增产达两成

发布时间:2023-12-03 来源:智慧水务

产品介绍

  尽管近年来优良品种不断移风易俗,农机水利设备更为完善,但有限犁地和日趋严重的水资源条件,将增产空间压窄。我省如何将“连增年”进行到底?

  节水、增产。循着这一理念,2010年1月,省科技厅将“河北省小麦、玉米微灌高产高效集成技能讨论研讨与演示”列入我省自主立异严重科学技能成果转化项目。两年多来,经过科研人员攻关,一系列相关技能得以完善,并开端步入演示推行阶段。

  “没有高科技,我哪敢夸海口。”赵俊刚的底气正来自自己麦田中运用的这项新技能。

  “现在正是长粒的时分,小麦的水分和营养都得跟得上才行。”5月23日,赵俊刚向前来学习观摩的各地农技推行人员演示微灌洒水。他悄悄拧开阀门,六七亩麦田瞬时好像铺上了一层白纱,水流经过麦田中贴地铺设的塑胶管道,输送到一个又一个微喷头上,凭借喷头的压力,瞬间化成绵密的水雾飘洒下来。

  据统计,现在我省农业用水占到整体用水量的70%,其间70%用于小麦灌溉。而我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中等水准的七分之一。“新技能最为杰出的便是节水优势。”项目负责人、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能研讨中心主任翟学军介绍,我省惯例灌溉小麦需4至5次(冬前2次,春后2至3次),总需水量200方/亩以上,而微灌需5至6次,每次20方/亩左右,即节水50%。翟学军还介绍,因为我省小麦、玉米产区主要是用电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节水一半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节电也到达一半。

  “水肥一体化是这新技能的又一优点。”赵俊刚将肥料倒入一旁连接在微灌体系上的上肥器中,“看,便是这么便利,肥料随着水一块儿进了地,省时又省力。”翟学军介绍,这项技能提高了上肥的均匀度和利用率,一起也省去了田间撒化肥的出产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