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寿光之鉴 谋高州之进

发布时间:2023-10-29 来源:安装场景

  “广东不仅要和自己比,还要跳出广东一隅和先进兄弟省份比。”广东直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情况,吹响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的号角。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山东绕不开而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今年新春“第一会”,山东也旗帜鲜明地把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要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让一方百姓富起来。近日,南方日报调研组从广东高州北上山东寿光,带着对县域高水平发展的思考,问道县域振兴之策。

  此行,调研组发现寿光的农业已全产业链实现标准化,工业的“链主”全产业链模式也已成熟,这些都是高州立足实际、深挖潜力的方向。

  “标准化种植”“智慧化生产”“品牌价值塑造”……在“全国蔬菜之乡”我们同样看到了这些高州热词。两地有着同样的追求,但又不尽相同。

  尽管蔬菜与水果有天然差距,两地也存在历史人文、耕作习惯、生产方式等基本农情差异,走出两条差异化的发展路子,但双方都在县域高水平发展的道路上同向奔跑。我们对比、观察两市的同与异,从中寻寿光之鉴,谋高州之进。

  寿光与高州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农业大市。前者是“中国蔬菜之乡”,后者是“中国水果之乡”。不同的是,前者已画出蔬菜产业“微笑曲线”,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共建先行县,寿光的关键词是“标准化”。而后者正在做优“土特产”文章,试图总结高州经验,努力迈向农业现代化。

  在寿光的智能温室大棚,从种子、秧苗到商品,借助自动控温、自动喷滴灌、自动放风、自动施肥、自动卷帘“五个自动化”为一体的智能化种植系统,每一株植物的“一生”都实现了自动化流水线作业。同时,智慧化大棚也让蔬菜告别了对季节、土地、气候等因素的依赖,通过四季循环复种,寿光60万亩蔬菜年产量达450万吨。

  自动化带动标准化。从“一粒良种”到“一桌好菜”,寿光围绕标准化生产打通了蔬菜全产业链条。

  观之高州荔枝生长于丘陵、山地,植株大,属于常年生长植物,高州59万亩荔枝年产量超20万吨。这59万亩的荔枝以家庭散种为主,且往往树越老越值钱。在高州核心产区,荔枝树就是农民的“摇钱树”,这是“高州模式”之所以能把效益真正留在农村、留在农户手上的密码。从这一种植特性来看,“寿光模式”的标准化种植,不符合高州荔枝种植实际。但“寿光模式”的产业链标准化思维值得学习。

  “荔枝标准化生产主要是统一病虫害防治、施肥管理、控梢管理等技术层面,通过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引导等手段把种植规范统一起来。”高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梁子胜介绍,高州在相对较大的果园实施水肥一体化生产种植,而家庭式作坊则通过合作社、协会、社会化托管等组织统一技术规范,以此来实现标准化管理。

  “市场化的手段。让果农自觉按照规范做好荔枝管理。”高州市柏桥村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社长何达为介绍,合作社统一发布荔枝管护指引,技术员下沉,社员间相互监督加上“好果卖好价”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核心产区标准化种植早已成为农户的行动自觉。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茂名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华农园艺学院研究员陈厚彬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介绍,全国荔枝科学技术创新技术在茂名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包括妃子笑荔枝稳产丰产综合技术、低产低效园改造技术、克服优质荔枝大小年结果综合技术、果园宜机化改造与机械化生产配套技术、荔枝绿色节能干燥关键技术等,可解决茂名荔枝90%以上的产业问题。

  目前,高州市荔枝产业园内标准化果园已占到了园区荔枝种植培养面积的75%以上。“开沟施肥采用机械化,一台机器耗时一个星期便可完成园区150亩的开沟施肥工作,至少可节省20至30个工人的劳动量。”一名果农说。

  另外在陈厚彬看来,对荔枝而言,造成“大小年”的一个直接原因是花芽的形成受到了抑制,导致树体开花率低、产量不佳。但随着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进步,目前已能通过肥水管理、梢控管理培养健壮充实的结果母枝,促进花芽分化。

  “荔枝种植技术本就是经年积累的经验。”梁子胜说,高州荔枝龙眼的标准化种植更多体现在种植技术统一化、规范化层面,而非单纯的机械化。纵使两地路径不同,但通过标准化种植做强产业的目标一致。

  “寿光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印证了标准化种植的重要性,这也告诉我们,荔枝种植标准化、机械化之路不易,但更要坚定步伐,迎难而上。”梁子胜说。

  寿光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集散地,也是中国蔬菜价格形成中心、全国蔬菜品质衡量准则中心。寿光如今拥有了蔬菜价格的国家话语权。

  高州亦是如此。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RCEP广东高州荔枝龙眼国际采购交易中心、茂名(国际)荔枝交易中心、中国(广东)荔枝产业大数据中心相继落户高州根子。

  目前,由茂名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茂名市网上销售荔枝等级规格》区域标准已实施多年,其对茂名产主要品种荔枝的规格、等级、果实形态特征进行明确,规范茂名网销鲜荔枝的销售、包装运输、配送等产业链全环节。

  凭借产业优势,高州拥有国家级的荔枝价格话语权和数据化的监测、分析“大脑中枢”,欠缺的是销售环节的一套完整、成熟的国家级标准。

  在农业发展的后端,要以品牌塑造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价值链。在调研中,我们正真看到寿光打造了“崔西一品”“尧河长茄”“浮桥萝卜”等一批农产品品牌,一直以来都是以大批发出口为主。

  5月11日,2023年高州荔枝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暨产销对接大会在高州市区举行,这是高州与全球客商的每年之约。政府每年为企业搭建平台,助力高州荔枝破圈出海,这是高州荔枝营销的十宝之一。

  5月3日,高州市根子镇启动2023我在“中国荔乡”有棵荔枝树定制活动,首批50棵荔枝树被早早“落订”,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佛山等地的客户完成网上签约。眼下荔枝开始上“红妆”,在高州各个荔枝主产区,荔枝定制正火热。一拨拨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在荔枝之乡预订属于自身个人的荔枝树。“果还在枝头,钱已经入了口袋。”当地农户对这样的销售方式竖起大拇指。

  这是对农产品传统销售模式的颠覆,也是高州荔枝产业“卖文化”的生动展示,成功打响高州荔枝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高州定制荔枝树超1.5万株,预计收入超2800万元,相比普通销售可多收入超1200万元。

  如今“高州荔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22.2亿元。高州荔枝不愁卖,还在于当地政府始终致力于讲好高州的荔枝故事:号召荔农担任古荔树保护人、打造全国第一个荔枝主题邮局、创作“520我爱荔”荔枝歌曲、举办大唐荔乡嘉年华活动……

  通过创新经营销售的方式,抓住花了钱的人农产品的差异化需求,把农产品独特的品质、定位等传播到消费的人心中,有助于传统农产品在市场中突围,带动农业增产增收。

  事实上,无论是高州携手广药王老吉开发“荔小吉”产品,还是寿光瞄准蔬菜半成品加工,农业大市发力农业深加工的背后,仍是当地对田间地头出品的“土特产”有更多价值上的期待。

  今年在茂名的带领下,高州在荔枝营销上再创新,不仅荔枝定制全域开花,还策划了荔枝经理人走进海南、荔枝进故宫等系列活动,荔枝品牌进一步打响。

  “密集的创新营销活动活跃了高州市场主体。仅根子镇就有400多个电商销售主体。”何达为直言,这是高州模式的一大表现,也是一大优势。

  高州模式激发中小型市场主体的无限潜力,从农业企业、种植户到电商达人,通过产业链党委、合作社、协会、联盟组织聚在一起,让荔枝产业焕发无限生机。

  “我们在营销创新上的成绩亮眼,但相对比寿光,其已经打造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品牌,涵盖多个品类,这也是高州努力的方向。”梁子胜说,高州正在聚力打造高州香蕉、高州丝苗米、高州罗非鱼等,把在荔枝产业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更多产业上,助力高州农业由大到强。

  寿光与高州都是全国百强县。2022年寿光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2022年高州地区生产总值725.7亿元。2023年初春,高州提出“力争4年左右GDP突破千亿元”。两者的经济体量虽有差距,但后者追前者,后者的潜力更大。

  上述能够正常的看到,在农业方面,高州与寿光已经分别走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好路子。虽然目前高州尚未有寿光“微笑曲线”的成熟,但厚积薄发,未来可期。

  县域经济而言,真正拉开GDP距离的当属工业:2022年,寿光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257.4亿元,这一个数字对高州而言差距不小。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传统农业大市实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工业新生”高州而言,寿光也许提供了县域工业集群突破的范本。

  在寿光人的工业思维中,规划建设一条完整产业链条,是工业能否做大做强的主要的因素。在寿光,鲁丽绿色高端家居一体化项目实现了“从一棵树到一个家”,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实现了“从一颗种子到一桌美食”,巨能金玉米生物基新材料项目实现了从“一颗玉米到一粒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一条条完整产业链最终形成的,是以集群突破为势能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因农而旺”的寿光,因工而富,其对产业链极尽严苛的把控力度,值得高州学习。

  工业不强一直是高州经济发展的短板。“今年最想做成的就是把工业做大,有实质性的突破。”今年2月,茂名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高州市委书记王土瑞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坦言。

  对于工业如饥似渴的高州正在行动。今年1月,茂名市规划将高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总规划面积9545亩,划入茂名市承接佛山市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高州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在金山工业园平整出500亩土地,作为立即可用土地。

  寿光在工业上的“链主”思维,切中高州工业发展之要。高州还积极引进广药王老吉荔枝深加工生产、中力恒年产5万吨铝型材项目等一批“链主”项目,通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引领,带动特色工业集群发展跑出“加速度”。

  眼下的高州,一方面各工业园区大兴基建,“8天盖好一层楼”“月余征下330亩地”“用地标准提升至九通一平”“以亩论英雄”等硬招迭出,以时间换空间、以速度抢机遇。另一边,高州招商团队正与佛山等地频密对接来往,争取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子。

  纵观大江南北,县域总实力的竞争,根本上还是产业的比拼和较量。高州与寿光,一南一北。我们在高州出发,一路向北问道,南方日报调研组希望能够通过点滴文字,在对比中发现可能、在寻策中发现机遇。调研已结束,思考才刚刚开始。

  寿光能成就全国百强县的地位,强大的农业和工业都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回顾寿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守恒与革新始终贯穿其工农业发展始终,是其发展壮大的两条真经。

  一是重视市场拓展,市场范围决定了产业规模和深度。寿光的蔬菜市场,起点其实很低,就为了解决附近油田工人吃菜问题形成的马路菜场。但菜场带来了交通堵塞,当地没有简单地把市场撵走,而是拿出一块地来建市场,这才有了后来声名大噪的九巷蔬菜市场。有了蔬菜市场的建立和逐步规范,菜农有了更大的希望,才会有源头对冬暖式大棚的探索,才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蔬菜链条中来。

  二是重视技术引领。技术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产业竞争力。从寿光上世纪80年代末探索出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方法,进而向全国推广;到新世纪以来,着力打破“洋种子”垄断,实现设施蔬菜品种国产化;再到近年来发展数字农业,并以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为引领,向全国输出寿光标准和集成解决方案。40多年不变的主题都是技术创新,正是过硬的技术水平确保了寿光蔬菜始终走在行业发展前沿。

  以蔬菜闻名的寿光,工业实力同样强劲。2022年,寿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2.1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5.9亿元,占比43.49%,占比最高,可见工业是支撑寿光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寿光拥有中国企业500强3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5家,拥有全国工业领域41个产业大类中的29个,足见其不仅规模可观,而且竞争力很强。

  寿光工业大发展的背后,源于其对实体经济的重视,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做到了坚守实体经济本位,坚持制造业当家。

  历届寿光市委、市政府均格外的重视工业发展。20世纪80年代,寿光提出了强农重工的发展思路,开始全力发展乡镇企业;90年代提出抓大放小、扶优扶强,大力扶持骨干企业;进入21世纪后,寿光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进行工业布局,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其中,寿光对培育本土企业的重视尤为可贵,类似晨鸣、凯马等当地有名的公司,均是从以前的县属企业、乡镇企业发展而来。

  高州与寿光,同为农业大市和经济大市,各有其优势,也有值得对方加以学习的经验。相较之下,寿光农业运营更成熟,工业发展更加领先,能够为高州的发展提供不少借鉴。最重要有以下两条:

  一是要持续深耕特色产业,以产业化思维做大做强农业。高州目前,在农业上量的优势已经具备,关键是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高州目前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的方向和思路已经持续取得突破,势头喜人。在农业价值链的提升上,固然要注意做好市场开发和营销推广,同时要认识到价值最终是要靠创造出来的,必须给市场和消费的人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产品、创意或者体验,才可以更加好赢得市场。如寿光蔬菜,从种业突围、大棚技术的迭代,到为农业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使全行业实现了价值跃升。同理,高州荔枝产业的发展也应当瞄准目前的问题发力,在更好解决荔枝保鲜问题、推动品种进一步改良升级、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丰富业态等方面提供更好方案,创造更大价值,带动“微笑曲线”整体上移。

  二是厚植实体经济。高州工业是短板,一定要锚定做强工业的方向不动摇,持续深耕实体经济。原有的工业发展基础和优势莫轻易言弃,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现象出现。像金属制作的产品加工、皮革、渔网制造等有特色、有基础的产业,要尽可能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推动发展模式更新和技术革新,争创发展新优势。

  同时,要扭住农产品深加工这个增长点,做强食品产业。抓好佛山对口茂名的产业合作契机,打造“飞地经济”,推动园区经济提质增效。要认识到产业高质量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耐心与恒心不可或缺。树立长远思维,为行业创造价值,推动技术革新,久久为功,必有所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