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水而行 四水施法 河畅水清——湖北丘陵岗地流域综合治理的东宝探索

发布时间:2024-06-13 来源:m6米乐官网app入口在线问

  地貌以低山、丘陵、岗地为主的荆门市东宝区,境内绝大多数河流偏短、河道狭窄、蓄保水能力差、自净能力弱,进而造成流域季节性缺水严重,水质水环境较差。近年来,东宝区以牌楼西河小流域治理省级试点为引领,全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在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的基础上,坚持量水而行,精细调配水资源,以水定产调结构,变水忧为水优,合力再现河畅水清。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探访,进一步探索东宝区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经验。

  5月24日,沿东宝区九渡港河岸行走,沿途清泉奔流、白鹭飞翔、麦浪飘香,好一幅乡村美景。

  九渡港河是汉江的二级支流、东宝区第三大河,但全长仅43公里,流域面积286平方公里,河道最宽仅20多米,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袖珍河”。

  东宝区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房文娟介绍,依据湖北省河湖名录,东宝区有主要河流19条,受低山丘陵岗地地形影响,除擦边而过的汉江、沮漳河外,其他的都是“袖珍河”。从流域面积看,超过200平方公里的仅有竹皮河、九渡港河、浰河、钱家河;从长度来看,排名第一、第二的钱家河、浰河都只有59公里。

  因为“袖珍”,境内河流长度短,河道窄且淤积严重,蓄水能力差,加上工农业用水量大,流域内总是季节性缺水,用水矛盾突出。

  简家冲河是子陵铺镇两条主要河流之一,全长25.8公里,河道仅5米宽,治理前仅一米多深,但农田灌溉面积3万多亩,占全镇一半。

  该镇水利站站长陈明金介绍,每年插秧季,家家户户从河中抽水,河道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堰塘。到每年冬春季,河道经常干涸,长满芦苇、杂草。

  在牌楼镇牌楼西河,灌溉高峰期,村民曾因抢水常闹矛盾,甚至打架。来龙村党支部书记胡为义更是直言:“以前村里几乎年年缺水。”

  因为“袖珍”,河道径流量小,流动性差,自净能力缺乏,造成水环境承载力非常弱,过去不少河流水质较差。

  以汉江一级支流象河为例,河流全长38.4公里,在石桥驿镇境内河道宽仅10米,且流速慢,而该镇是工业重镇,虽然相关排放均达标,但过去水质最差为Ⅳ类甚至Ⅴ类,直接影响生态环境。

  用水紧张、水环境差的难题如何破?“经不断探索,‘四水法’治理效果明显。”房文娟介绍,“四水法”是指连通水系调水补水、多途径蓄水保水、节水减污、循环利用水资源,通过精细调配,最大限度让每一类、每一滴水得到合理利用。

  连通水系调水补水。东宝区成功申报实施国家水系连通项目,清挖境内主要河流,畅通河道,通过工程措施连通水系。在九渡港水系,浰河、八角河、简家冲河、拾井河等均与九渡港河连通,岩垱水库通过闸站与九渡港河连通,境内河、库、堰塘、湿地相互补水。

  在子陵铺镇华阳村与白庙村交界处,拾井、八角、简家冲三条小河,通过新修建的兴闸在此连通。陈明金介绍,利用兴闸可精细调配各河段水量,既能让拾井、八角两河相互补水,又可调控下游简家冲河水量。当三条河水量不足时,还可从九渡港河补水。

  多途径蓄水保水。拆除河道上的小散闸坝,改挡水坝为涵闸,汛期升起闸门泄洪,需要时放下闸门蓄水,把宝贵的水资源留下来。仅九渡港水系,就改造了65个水坝和涵闸。在牌楼西河流域,临河200米内的44个坑塘被改造成湿地,从而形成天然的蓄水池。“蓄水池与河道连通,蓄水调洪一举两得。”房文娟说。

  大力节约用水。专业的人介绍,使用1立方米生活用水,将产生0.7立方米污水,需28立方米的清水来降解。近两年来,东宝区创建节水型单位38家,节水型社区16家,节水型学校4所,广泛宣传提高节水意识,既降低了水资源浪费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去年,东宝区住建部门还对自来水管网提质升级,将水资源损耗率从20%降低至12%。

  再生水“转身”利用。东宝区农业农村部门清退全区临河200米内的鱼塘,对剩余鱼塘实施“三池两坝”改造,养殖污水经沉淀池、曝气池、净化池和两道过滤坝净化后,回收利用。东宝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炎平表示,8000亩标准化鱼塘改造完成后,东宝区水产养殖用水及排污将大幅减少。

  在子陵铺镇污水处理厂旁,一个占地10亩的人工湿地已经建成,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经过人工湿地来趟“生态游”后,再排入堰塘用作绿化用水,或给河道补水。东宝区住建局副局长郑钊介绍,这一处理利用模式将在东宝区各乡镇推广。

  “精细调配,让每一滴水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东宝区发改局副局长陈芬表示,以现有水资源为基础,通过蓄调结合、开源节流,东宝区用水紧张的局面明显缓解,境内河流重现水清岸绿景美。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东宝区境内20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已从2018年的80%提高到现在的95%。

  东宝区流域综合治理表明,从长远来看,要彻底解水缺、破水忧,就必须重科技、转观念、调结构、守底线,以水定产,发展节水农业。

  在牌楼西河下游永耕农业公司建设的智能温棚内,工作人员轻按开关,“营养套餐”直接输送到每一棵西红柿苗的根部。

  “智能控制管理系统非常聪明,西红柿苗‘渴了饿了’,都能及时感知。”公司负责人陈劲松介绍,企业具有智能温室2.5万亩,利用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可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和营养成分,种植一公斤西红柿只需8升水,比一般大田节水52升。

  在石桥驿镇普坪村,70余亩绿油油的水果玉米长势正好。村支书李鑫介绍,该村地处丘陵地带,水源条件差,过去凑合着种水稻,收益不高却高耗水。近两年转产种水果玉米,既可卖青玉米棒子又可卖青贮饲料,亩均收入3500元,还不用灌溉,节水省事又增收。目前,水果玉米在东宝已发展200多亩。

  近两年来,东宝区因地制宜把红薯种植作为产业体系调整重点项目之一,在石桥驿、子陵铺镇种植红薯1000多亩,不仅畅销周边市场,还远销上海、山东等地。

  “村里近百农户种了500多亩,亩均增收500多元。”子陵铺镇七桥村村支书陶泽武表示,通过调整结构种红薯,昔日缺水田不再为水发愁,还长出了“金疙瘩”。

  针对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东宝区去年起把节水农业纳入到项目补贴范畴,带领企业创新节水技术、开发节水产品。同时出台细则指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引导种植玉米、红薯、旱稻等低耗水作物。

  “东宝区还以项目清单的形式,为各单位、各乡镇划了底线。”陈芬表示,为持续推进流域综合治理,长久地破水缺、解水忧,东宝区科学运用技术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依据河湖基本功能等因素,将全区划成8个流域片区,明确各片区的主体问题,制定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让各部门、各乡镇知道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进而更好地保障用水需求和水环境安全。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