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习这几次重要讲话弄懂“大循环”“双循环”

发布时间:2024-10-07 来源:相关视频

  【学习进行时】着眼我们国家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习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期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习从不同角度作出了深刻阐释。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今年以来习反复强调的问题,国际社会和国内各方面都给予很高的关注。

  “大循环”“双循环”有何内涵?党中央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有何深意?近期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习从不同角度作出了深刻阐释。

  5月23日,习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他深刻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月2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进一步阐释了提出构建这一新发展格局的主要考虑,并强调了“大循环”与“双循环”的内在逻辑关系。

  8月20日在安徽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21日听取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他又对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提出极具针对性的具体要求。

  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从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9月1日,习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又从改革的角度提出要求,强调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此外,在习近期主持的中央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党外人士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新发展格局也是很重要的内容。

  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习深刻分析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优势、短板、重点等,从创新、开放、改革等方面提出要求,还着重强调了一些需要非常注意和把握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们国家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我们要弄明白“大循环”“双循环”,习这几次重要讲话一定要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整个循环系统畅通,经济发展就有利。反之,哪个环节阻滞,上下游都受影响。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我们国家发展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日益增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习在政协联组会上列举了一系列不利局面,如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

  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更加凸显,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习分析指出,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

  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是我们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习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们国家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在世界动荡变革期,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唯有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如习所要求的那样,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这个循环要畅通起来,就必须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特别是供给体系和国内需求要更加适配。

  这些要求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才培育了立足国内市场的有利条件。

  习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

  面向未来,习强调,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上,习都从改革角度提出要求,而且是力度更大、层次更深、范围更广的改革。

  同时,习着重讲了创新的问题。他指出,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畅通大循环是难以做到的。增强发展动力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在政协联组会上,他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他强调,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他强调,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

  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习指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也至关重要。

  在不同场合,习反复强调,厘清这个重要概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

  习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的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从世界大势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致力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习一再强调,“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从我国发展看,我们国家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习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谈了六方面重要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他强调,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习还指出,在推进对外开放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凡是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包括美国的州、地方和企业,我们都要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二是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炼就金刚不坏之身。